飽經蒼桑的華彥鈞
華彥鈞(瞎子阿炳)是江蘇無錫東亭小四房人,生于1893年。其父華清和是無錫雷尊殿當家道士,能演奏多種中國樂器,尤以琵琶最精。阿炳自幼對民歌、戲曲等有著強烈的愛好,隨父習樂,深得親傳,并拜不少民間藝人為師,學習掌握了大量民間音樂。從二十多歲起,阿炳患了眼疾,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從此人們淡忘了他的真名,都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在無錫是為人熟知的,他戴著一副黑玻璃眼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里拉著胡琴,漫步于街頭,以演奏演唱為生。他不僅可以獨奏所有這些樂器,還能用胡琴、琵琶等為自己的歌聲伴奏,可謂多才多藝。1950年夏天,音樂學家楊蔭瀏等人欲為阿炳的演奏錄音,當時阿炳已輟琴兩年有余,而且曾發誓再不演奏了。多虧無錫解放后的新生活,改變了他的心境,經楊先生的說服,阿炳欣然應允。他拿著從樂器店里借到的一把新胡琴和一把新琵琶,僅通過三天練習便投入錄音。那次他一共錄制了6首作品,它們是: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胡琴曲《二泉映月》、《塞春風曲》和《聽松》。錄音后,阿炳對自己的演奏并不滿意,他說:“我荒疏的太久了,兩只手不聽話,奏得太壞了,聽著不大順耳。我很高興為你們錄音,但求你們耐心一點,等我溫習一個時期,然后繼續錄音。”于是他們約定,半年或一年后再繼續錄音。但是,沒有等到那個時候,阿炳就于1950年12月4日永遠離開了人世。
阿炳是中國民間音樂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和音樂是豐厚燦爛的中華音樂沃土的結晶,以胡琴為例,他的用弦比一般的二胡粗了一級,雖然這種粗弦胡琴極難控制,但他卻駕馭自如,隨心所欲。他的演奏蒼涼寬厚、余音繞梁。真是幽怨時纏綿悱惻,昂揚處挺撥郁勃。即使是輟琴數載、倉促趕錄的音樂,也是入木三分、感人肺腑,令聽者贊嘆稱絕。至今他的錄音仍是眾多演奏家爭相研摩的范本。據阿炳自述,他能夠演奏二百多首樂曲,可惜由于錄音條件的限制和時間蒼促,阿炳只為我們留下了六首樂曲,而這六首樂曲也已成為民族器樂獨奏曲中的精典之作,其中的《二泉映月》更是早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名曲佳作了。
倘若飽經蒼桑的阿炳再能長壽幾年,為我們留下他的全部作品;倘若馬思聰先生請阿炳到高等音樂學府講學的計劃成真,使阿炳得以將其全部技藝傳于后世,那該多好啊!
上一篇:革面未能洗心
下一篇:高仁杰嚴刑逼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