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清代五大聲腔
概指清代出現的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柳子腔。昆山腔在清初出現過繁榮景象,清中葉開始衰落。弋陽腔又稱高腔,影響極大,遍行全國。梆子腔最早源于明代陜西甘肅一帶高亢激越的民歌,先有秦腔,后向東發展,同各地語言、民間曲調結合,形成了各路梆子,特點為用硬木梆子打拍子來掌握節奏,音調粗獷激昂。皮黃腔合西皮、二黃兩種戲曲腔調為一體,西皮源于秦腔,二黃源于徽劇。西皮包括導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調,宜于表現凄涼沉郁的情緒;二黃包括導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曲調,宜于表現歡快激昂情緒。柳子腔采用民歌小曲作為曲調體系,一般用于小型劇種。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海岱文化區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