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成吉思汗陵
在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15公里處。成吉思汗陵是一座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宮殿,建筑面積為15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為連接在一起的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高達27米。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和西廊六部分。殿頂拱立著的三座穹廬頂,用黃蘭兩色琉璃互鑲嵌出整齊的云紋,上置金黃色琉璃寶頂。在陽光照耀下,整個陵殿顯得特別金碧輝煌,光彩奪目。正殿有一尊5米多高的成吉思汗塑像,像后是遼闊無比的“四大汗國”疆域圖。塑像頭戴二龍戲珠盔帽,右身半披掛金甲,右臂貼身握拳;左身著蒙古袍,左手扶椅,二指略彈起,這充分表現出身經百戰的“馬上皇帝”威武尊嚴的雄姿。正殿東西廊繪有大型彩色壁畫,內容包括從登基到各地征戰情況。在西殿里立著許多粗大的蘇魯錠(長矛)。蘇魯錠黃桿,綴著紅纓;相傳其中有成吉思汗生前使用之物,因此被稱為神器。東殿內存放的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后殿的寢宮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和他幾個妻子的靈柩。每年的八月初,是祭陵的盛季,公祭后,還舉行蒙古族人民傳統的“那達慕”大會,盛況延續數日之久。此外陵園內還陳列著兩個一人來高的木制大車輪,車輪上釘滿了鐵釘,相傳這對車輪子是幾百年前蒙古人民為祭祀成吉思汗拉運“八白室”的靈柩時使用過的。蒙古人民一直把這對古老的大車輪看作是拜祭成吉思汗的象征。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形神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文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