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長卿,又名孫子,生于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一說今山東廣饒),為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之后裔。公元前672年,陳國內亂,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田完五世孫田書(孫武祖父),因伐莒(其地在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賜姓孫。
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四姓之亂”,田氏聯合鮑氏,打敗欒氏、高氏為代表之舊貴族勢力,孫武離開齊國,到達吳國,隱居于姑蘇(吳國都城,今江蘇蘇州市)附近,潛心研究兵法,總結戰爭經驗,寫出兵法十三篇,后人名之曰:《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全世界現存最早之兵書。十三篇分別為: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各篇既獨立成章,又互相聯系。該書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戰經驗,揭示了戰爭的一些重要規律。開篇第一節言:“兵者,國之大事”,即揭示了戰爭之本質。又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該書被歷代譽為“兵經”、“武經”,是國之瑰寶,受到古今中外政治家、軍事家、學者之重視。
公元前515年,吳公子光殺吳王僚,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為人精明英武,史謂其刻苦圖強,勤恤人民,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雕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食用,均極節儉。及即位,求賢心切,志在制楚,以爭江淮霸權。伍子胥(即伍員,楚國人,父為楚太子傅,以直諫被殺,子胥投奔吳,與孫武相交甚深)薦孫武于闔廬,為客卿。
一日,闔廬召見孫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又問:“可試以婦人乎?”曰:“可。”闔廬于是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孫武將其分為二隊,以闔廬之愛姬二人為隊長,皆令持戟;當眾宣布操練規則和注意事項。約束既布,即設斬具,又三令五申。于是擊鼓向右,宮女大笑。孫武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既而擊鼓向左,宮女復大笑。孫武怒曰:“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令即斬二隊長。闔廬見將斬愛姬,大驚失色,急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武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二隊長,以其次為隊長,復鼓之。宮女左右前后跪起,皆整齊劃一,無有敢出聲者。于是孫武報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闔廬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武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自是闔廬知孫武能用兵,遂用以為將,以征楚。
楚,西周時立國于荊山一帶,建都丹陽(在今湖北秭歸縣東南)。熊渠為君時,疆土擴大到長江中游。后建都于郢(在今江陵縣西北紀王城)。春秋時,兼并周圍小國,至楚莊王,一躍而為霸主,疆域西北至武關(在今陜西商南縣西北),東至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北至今河南南陽市,南至洞庭湖以南,地方數千里,兵車數千乘,附庸十余國,人民富庶,國力雄厚,戰備充足。而吳為新興之國,其力量遠不及楚。孫武深知此點。及闔廬欲大舉伐楚時(公元前511年),孫武認為時機不成熟,建議分軍為三,輪番襲擊楚國,以削弱其力量。時經六年,楚軍果疲敝不堪,士氣低落。公元前506年,闔廬謂孫武曰:“今果如何?”對曰:“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遂與唐、蔡結盟,以孫武為主將,伍子胥為副將,領兵三萬,進行遠征。
吳軍作戮構想:兵分南北兩路,南路(主力)由潛(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越過今皖鄂交界之青苔關、松子關,穿越崇山密林,經柏子山(在今湖北麻城縣東北),向漢水地區挺進。北路自淮汭(似在今安徽霍邱縣附近),舍舟登陸,與蔡軍會合,越大隧(又名黃峴關,在今河南信陽市南)、直轅(今武勝關,又名武陽關、澧山關,在今信陽市南)、冥厄(今平靖關,在今信陽市西南),擬與主力會師漢水。及南路軍進至柏舉(在今湖北麻城縣東北),遇楚軍,展開決戰,楚軍大敗,損失慘重。吳軍乘勝追擊,五戰皆捷,攻入郢。司馬遷曰:“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智勇兼備:疲楚而擊之,智也;以三萬之眾,奔襲數千里,途經崇山峻嶺,敗楚軍二十萬,攻克楚國都城,更是智勇兼備之集中表現。當然,他最偉大之貢獻,還是他編著之《孫子兵法》。他的軍事思想,現已超越軍事領域,超越國界,進入更廣闊的天地,得到更廣泛的運用。他確實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是中華民族之光榮和驕傲。
上一篇:《哥舒翰》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孫武》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