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世界的病態花朵——西方“后現代派”文學
后現代派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現代派。后現代派在法國有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以尤奈斯庫和貝克特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以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代表的新小說派。后現代派在美國勢力最大,派別最繁多,包括荒誕派戲劇和小說、存在主義小說、垮掉派文學、黑色幽默小說、超現實主義小說等。后現代派中雖然也有發人深思、影響甚遠的杰作,但是,也有一些是西方病態世界上開放的病態花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歐美各國經濟很不景氣,有許多城市甚至化為廢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矛盾重重,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產生悲觀絕望思想。后現代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后現代派吸收現代心理學的一些成果,以存在主義哲學作為他們思想基礎。這種哲學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看得高于一切。對社會和群眾采取輕視與否定的態度,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與別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恨。人們最大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貝克特的劇本《啊,美好的日子!》就是宣揚人雖活著卻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美國黑色幽默小說在揭露現實社會中種種黑暗現象的同時,又表現了作者對強大的惡勢力感到無能為力的消極情緒。
與這種思想內容相配合,在結構上,后現代派文學常常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迷離悄恍的幻覺結合在一起,通過虛實交錯的筆觸,網羅人事,編織情節,而其情節則是一個個片斷的拼湊,象阿爾比的獨幕劇《美國之夢》則幾乎沒有可以講得清的情節。結構上的另一個特點是非邏輯的組合,象英國的約翰遜寫的小說《不幸者》就是這樣一個極端。他把這部作品分成一個一個部分,不進行裝訂就直接放到一個盒子里。除開頭和結尾部分以外,其余的部分都可以任意顛倒,讀者可以重新進行排列組合。這種小說簡直是文字游戲。
其實,對后現代派文學應該一分為二。而且,對這種作品的出現也應從更深層次找原因。要使這些“病態花朵”變得象正常的花朵一樣鮮艷、美麗,就要改造這些產生病態花朵的“土壤”——病態的社會。
上一篇:畫地為牢的八股文
下一篇:登山伴侶遇難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