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進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①魯迅先生這一評價是很有道理的。
曹操,原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公元155年出生在一個大宦官家庭,小名阿瞞,字孟德。曹操生活的年代,正是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豪強割據稱雄,軍閥混戰不休,國家處于四分五裂之中。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曹操乘討伐董卓之機起兵,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他以 “憂世不治”為抱負,為了統一天下,率領大軍東討西伐、南征北戰,逐步統一了北方。
主動制敵 逐鹿中原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初步控制兗州(今山東東南部、河南東部)時,有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對他說: 現在天下分裂,帝都西遷,生產荒廢,饑民流亡,國家沒有一點儲備,百姓不能安定生活,這是難以持久的。袁紹、劉表等人雖然擁有眾多的土地和軍隊,但都沒有長遠謀略,難以建樹大業。打仗要師出有名,作戰要有錢糧,您應該“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②毛玠的主張立即為曹操采納,并成為他的基本戰略方針。從公元192年開始,曹操費了很多周折,終于在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底,把早已成為傀儡的漢獻帝弄到許昌(今許昌東)。從此,他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打著天子的旗號,征討各方割據勢力,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地位; 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曹操開始大力推行屯田,先辦民屯,接著增辦軍屯,不但恢復了中原地區的生產,安定了民心,鞏固了士氣,而且一定程度地保障了曹軍的軍糧供應。由于貫徹、實行了 “奉天子”與 “修耕植”這兩條方針,曹操掌握了統一戰爭的戰略主動權,這是曹操在戰略指導上的成功之處。《資治通鑒》評論說: 曹操之所以能翦滅群雄,重要的原因不過是 “迎天子都許、屯田積谷而已”①,這個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底,經過與袁紹、袁術、公孫瓚、劉備、陶謙、張邈、呂布等各派勢力的反復爭奪,曹操最后占據了兗州,建立了一塊賴以立足的根據地,他決心以此為基礎,進而占據中原地區。在中原戰場上,曹操的主要對手,東有占據徐州(今江蘇北部)的呂布,南有占據淮南(今安徽淮河以南)的袁術,西有占據南陽(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洪山以北)的張繡。此外,黃河以北還有占據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的袁紹,潼關以西還有割據關中(今陜西中、北部)的馬騰、韓遂。在四面臨敵的不利形勢下,曹操實行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 對袁紹和馬騰、韓遂采取和好策略,將自己原任大將軍一職轉封袁紹,并派鐘繇西督關中諸軍,穩住馬騰、韓遂,暫時消除了西、北兩方的威脅; 對呂布、袁術則采取分化策略,使其互相火并,互相削弱力量; 對頗有將才的張繡則采取打擊和收降的策略。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天,曹操親率大軍討伐張繡,張繡迎戰不利,舉眾投降,曹操高興地接受了。可是張繡忽然反悔,在一個晚上突然對曹操大營發動襲擊,曹操的親兵將領典韋死守營門,力戰而死,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都戰死,曹操自己也差點喪了命。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仍然堅持收降的策略。后來,袁紹派使者約張繡出兵南北夾攻曹操,張繡的謀士賈詡說服張繡,拒絕了袁紹,再降曹操,曹操又高興地接受了,并封張繡為揚武將軍,還為其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兩人結為兒女親家。這樣,曹操不但吃掉了一個對手,而且增添了有生力量。張繡反叛時,殺死了曹操的親子愛將,曹操能夠不記私仇是難能可貴的,說明曹操能夠從戰略全局出發考慮問題,因而表現了政治家的寬廣胸懷,縮小了打擊對象,加快了統一中原的前進步伐。
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昌之后,袁術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正式稱帝,同時拉攏呂布,對抗曹操。曹操為了分化呂、袁,暫緩對呂布的進攻,寫信給呂布表示和好,并以漢獻帝名義發布詔書,稱贊呂布殺董卓之功,要他和曹操同心協力輔佐朝廷。呂布本是一個反復無常的人,他接到曹操的來信和獻帝的詔書后,就拒絕了袁術的拉攏,并把已經出發嫁給袁術兒子的女兒追回,還把迎親的袁術使者殺死。袁術聞訊大怒,立派大將張勛攻打呂布,結果被呂布擊敗。呂布與袁術的火并,證明曹操分化策略的成功。同年九月,曹操乘袁術力量削弱之機,以天子名義,宣布袁術罪狀,大舉討袁,袁術自知不敵,倉皇向南逃去,曹操領兵追趕,將其大將橋蕤、李豐、梁綱等斬殺,袁術余部退到淮水以南,從此一蹶不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術在內外交困中嘔血而死。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親率大軍東征呂布。十月,攻下彭城(今徐州市)。呂布退保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曹操進逼,圍攻了兩個多月不下。因為連續征戰、兵士疲敝,曹操打算撤兵,但謀士荀攸、郭嘉不同意,建議曹操決開泗水和沂水堤岸,引水灌下邳,曹操欣然采納。又圍困了一個多月之后,呂布部將宋憲、魏續抓了呂布的謀士陳宮,開城投降,曹操揮軍進城,最后在白門樓上活捉呂布,下令將他絞死。至此,曹操基本上統一了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剩下的主要對手是黃河以北的袁紹。
為什么處于內線作戰不利態勢的曹操能在幾年之內消滅呂布、袁術、降服張繡呢? 考其原因,一是他運用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軍政手段并用,成功地分化了敵人。二是在作戰指導上始終注意在一個時間內,只打一個敵人。因此能夠始終處于主動制敵而不為敵所制的有利地位,最后達到了各個擊破的目的。這種統籌全局、指揮作戰的能力是曹操的對手們所遠不能及的。
多謀善斷 決戰官渡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消滅了公孫瓚,占據了冀、青(今山東東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四州,成為黃河以北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他為了擴大其統治區域,決定南下進攻許昌,一舉消滅曹操。他拒絕了謀士沮授、田豐的“緩兵”建議,接受了心腹將領郭圖、審配的 “速戰”主張,點精兵十萬,選戰馬萬匹,陳兵黃河北岸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一帶,伺機南渡,準備同曹操一決雌雄。
這時,曹操能夠用于對付袁紹的作戰部隊只有兩萬多人。力量對比,是袁強曹弱。面對強敵,曹操內部產生了不同看法,以孔融為代表的一派人認為難以取勝,以荀彧為代表的一派人認為可以取勝。曹操贊成荀彧的意見,他對將領們說:“我深知袁紹的為人,他野心大而智謀少,表面上氣勢洶洶,實際上膽小如鼠; 他忌賢妒能,缺少威嚴; 兵馬多、調度不明,將領驕、政令不一; 土地雖廣、糧食雖多,正好為我們所取用。”因此,曹操決定,以兩萬左右的兵力,采取以逸待勞、后發制人的戰略方針,抗擊袁紹的進攻。為此,曹操首先派于禁率步騎兩千駐守延津(今河南延津縣北),協同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的劉延,作為前鋒,阻擊袁軍南下; 同時選擇了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的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作為主要戰場,進行重點設防,防御袁軍進攻許昌。
正當曹操布置對袁紹作戰的時候,原來依附曹操的劉備,起兵占據下邳,與袁紹配合,反對曹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曹操抓住袁紹遲疑不決和劉備羽毛未豐的機會,果斷地率兵東進,迅速進占下邳,擊敗了劉備,迫降了劉備的大將關羽。袁紹的謀士田豐建議乘曹操東擊劉備、后方空虛之機,派輕兵奇襲許昌,袁紹果然疑而不納。曹操解決劉備之后,迅速回師官渡,全力對付袁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留審配守鄴城(今河北磁縣東南三臺村),自率中軍進駐黎陽,派大將顏良渡過黃河進攻白馬。顏良以優勢兵力環攻白馬十余日,劉延守軍死傷慘重,白馬岌岌可危! 四月,曹操為了爭取主動,決定從官渡率軍北上去解白馬之圍。謀士荀攸向他獻計說: “我軍兵少,面臨強敵,正面交鋒,恐怕難以得手,應該想法分散袁紹兵力。如果我軍直指延津,假裝渡黃河襲擊袁紹后方,袁紹必然分兵向西阻擊,然后我軍可以輕兵突襲白馬,攻其不備,不但白馬可以解圍,顏良亦可擒獲。”曹操立即采納了這一聲東擊西的作戰方案,親自引兵向延津開進。袁紹果然分兵西來。曹操見袁紹中計,立即率領輕騎,以張遼、關羽為前鋒,急馳白馬。顏良倉促迎戰,關羽飛騎迫近,手起一刀,斬了顏良,袁軍迅速潰敗。白馬解圍后,曹操又主動放棄白馬,將原白馬守軍和城內百姓一起后撤。袁紹立即令另一大將文丑率五、六千騎兵跟蹤追擊。曹操退到白馬山南(延津東南)時,故意令部下丟棄輜重糧草,文丑追兵一見財物滿道,紛紛下馬拾取。曹操乘機以不滿六百人的騎兵突然襲擊,文丑躲閃不及,被張遼一刀殺死,袁軍四散敗逃,曹軍從容退回官渡。
袁紹雖然初戰失利,但自以為兵多糧足,繼續揮軍進攻官渡。謀士沮授勸道: “曹操將士勇猛,但糧食短缺,利于急戰; 我方士兵眾多,糧食充足,利在持久。不如分兵進攻官渡,如能攻取,大軍再進不晚,如果急于決戰,貿然南下,萬一不勝,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袁紹不聽,率領主力南下,八月逼近官渡,依托沙堆扎營,東西長達幾十里。曹操曾一度出擊,沒有取勝,于是深溝高壘,固守官渡陣地,堅壁不戰。袁紹見曹軍不出戰,便令士兵在曹營外堆土山、筑望樓,讓弓箭手到樓上射擊曹軍,曹營士兵往來行走都得用盾牌遮身。曹操采取相應對策,命令工匠趕造了一種拋發石塊的車子,發射石塊擊毀了袁紹的望樓。袁紹又令兵士分路向曹營挖地道,曹操就在大營外挖了一條長壕對付。雙方就這樣相持了好幾個月。在這期間,曹操的糧道幾次被袁紹抄襲。曹軍本來糧食不足,現在更加缺糧,加上士卒疲乏,不少將領信心不足,有的還私下寫信給袁紹為自己謀后路。在這種危急的形勢下,曹操自己也產生了動搖,準備放棄官渡、退保許昌。為了慎重,他給留守許昌的荀彧寫信征求意見。荀彧迅速回信說: “袁紹以主力圍攻官渡,是要與我軍決一勝敗。您以劣勢兵力阻擊袁紹達數月之久,如不能取勝,必然被袁紹所敗,這是爭奪天下的決定性關頭。目前我軍糧食雖然奇缺,但還沒有困難到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相持時的程度,那時,劉邦和項羽誰都不肯先退,因為誰先退卻就意味著誰承認失敗。現在主公堅守官渡,扼袁軍咽喉已達半年,袁紹的力量已快用盡,必然會發生變化,正是出奇制勝的時候,主公切不可喪失良機。”荀或的意見很有見地,因為戰爭中的有利形勢和主動權的獲得,往往存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曹操聽取了這一正確意見,繼續堅守官渡,等待時機。
九月,袁軍將領韓猛督運幾千車糧食到官渡,曹操采納荀攸建議,派徐晃率軍截擊,燒毀了這批糧食。十月,袁紹把一萬多車糧食集中在袁軍大營以北約四十里的故市、烏巢,派淳于瓊率軍守護。沮授再次建議,增派蔣奇率一支部隊駐扎烏巢翼側以防曹操偷襲,又被袁紹否決。另一謀士許攸建議乘曹軍云集官渡、許昌空虛之機,派一支輕騎奔襲許昌,也被袁紹拒絕。恰好許攸的家屬犯法,被留守鄴城的審配關進監獄,許攸一怒之下,當晚投奔曹操。曹操正在洗腳,聽說許攸來投,喜出望外,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光著腳跑出大帳迎接,十分高興地拍著許攸的肩膀說: “先生這一來,我的大事就可以成功了! ”許攸見曹操如此尊重、信任他,就獻計說: “袁軍一萬多車糧草,全在故市、烏巢,無重兵守衛,如以精兵奇襲,毀其糧草,不出三天,袁軍必敗。”許攸的建議完全符合曹操的作戰意圖,他立即采納。留下曹仁、荀攸防守大營,親率輕騎五千,一律改用袁軍的服裝、旗號,每人抱一捆干柴,抄偏僻小路,銜枚疾進,夜襲烏巢。半夜時分到達,立即包圍放火。淳于瓊和守軍從夢中驚醒,急忙組織抵抗,曹操揮軍攻打。袁紹得知曹操襲擊烏巢,判定曹營空虛,就命令大將張郃、高覽率大軍攻打曹營,另派輕騎救援烏巢。張郃勸阻說: “曹營堅固,一時難以攻取,曹操率精兵襲擊烏巢,淳于瓊很難守住,如果烏巢有失,我們將不戰而成俘虜,請以主力救援烏巢。”郭圖反對張郃的主張,力主以主力攻打曹營,袁紹信任郭圖,就否定了張郃的正確意見,只以少量騎兵增援淳于瓊。正當曹操指揮將士與淳于瓊激戰時,部下報告: “袁紹增援騎兵越來越近了,請分兵抵抗! ”曹操發怒說: “等敵軍到了背后再報告! ”曹操親自擊鼓助威,激勵將士拚命殺敵,終于在袁紹增援部隊到達之前攻占了烏巢,殺死了淳于瓊,燒毀了袁軍的全部屯糧。
烏巢糧草被燒和淳于瓊戰死的消息傳到官渡前線,袁軍斗志迅速瓦解。郭圖又在袁紹面前誣告,說張郃對這次失敗幸災樂禍。張郃又是憤怒,又是害怕,就和高覽一道投降了曹操。袁軍失去大將,人心惶惶,不戰自亂。曹操乘勢發動全面進攻,一舉擊斃袁軍七萬多人。袁紹在慌亂中丟下了大量的輜重、圖書、珍寶,只帶了兒子袁譚等八百多名殘兵敗將逃回河北。官渡一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力量對比,袁軍五倍于曹。但是,袁紹剛愎自恃,既不善于知人善任,又聽不進正確意見。既固執己見,又無謀少算。他置遼闊原野可多路出兵、出奇制勝的良好條件不用,把十萬大軍放在一個戰略方向上,一線平推,只有正面突破,沒有迂回奇襲,以致形成了官渡頂牛的局面。這是造成袁軍失敗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反,曹操卻表現出了多謀善斷的指揮特點。面對袁軍的優勢進攻,他采取了以逸待勞、后發制人的方針,首先實行了大膽的戰略退卻,選擇了有利于堅守的官渡作為退卻終點,是完全正確的。在較長時間的防御作戰中,曹操不斷地疲敵、誤敵、耗敵,雖然自己的處境非常困難、危險,卻以罕見的毅力堅守官渡,最后終于捕捉到了奇襲烏巢的反攻戰機。在奇襲烏巢的作戰中,曹操的指揮堅決果斷,即使受到增援烏巢袁軍的嚴重威脅,也斷然拒絕分兵阻援,因而集中兵力迅速攻取了烏巢,焚毀了袁軍的全部儲糧,取得了反攻的決定性勝利。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曹操能夠虛心聽取荀劉、荀攸、郭嘉等人的意見,及時放棄了從官渡退兵的錯誤主張。對于從敵營來投的許攸,也給予了極大的信任,果斷地采納了他奇襲烏巢的意見。所有這些,都顯示了曹操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
輕兵奇襲 遠征烏桓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逃回鄴城的袁紹,積郁成疾,發病而死。接著,袁紹的兒子們爭權奪利,曹操乘其內亂相繼用兵,截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完全占領冀、青、幽、并四州,統一了黃河以北。袁紹的兒子袁熙、袁尚逃奔遼西烏桓。想借烏桓力量與曹操抗衡。
烏桓,也叫烏丸,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東漢末年,烏桓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以遼西烏桓丘力居為首領,幾次起兵進攻內地,擄掠財物和漢民。丘力居死后,他的侄兒蹋頓繼位,成為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的首領。袁紹打敗公孫瓚后,假托漢獻帝名義,封蹋頓為烏桓單干。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后,烏桓曾出兵攻擊曹操所設置的右度遼將軍。為了消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北方,曹操打算遠征烏桓。不少人擔心說: “如果我們虛國遠征烏桓,新投荊州 (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北部)的劉備,必然勸說劉表出兵襲擊許昌,萬一出現這種局面,后悔可就晚了。”謀士郭嘉反駁說: “劉表是個清談之客,自知才能不及劉備,對劉備懷有戒心,不會賦于重任,劉備也不會真心實意地幫助劉表,我們虛國遠征,劉表是不會乘虛出兵的。相反,烏桓早與袁氏勾結,如果舍北征南,烏桓出動,青州、冀州就會得而復失。現在,烏桓自以為離我遙遠,必然不作防備,只要我軍發動突然襲擊,一定可以取勝。”曹操認為郭嘉的意見正確,就決定遠征烏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大軍進到易縣(今河北雄縣西北),郭嘉向曹操建議說: “兵貴神速,現在我軍出擊千里以外之敵,輜重多,難以快速,如果烏桓聞訊,必然預作防備。不如留下輜重,派一支輕兵,晝夜兼程,攻其不備。”曹操立即采納,留下輜重,組成輕兵,很快到達無終(今天津薊縣)。曹操計劃從無終沿海前進,取道山海關奔襲烏桓。可是,過了無終后,碰上連日大雨,大水暴漲,加上烏桓守防部隊又據守要道,進行阻擊,曹軍一時陷入了無法前進的困難境地。為了尋找新的行軍路線,曹操向無終縣名士田疇請教。田疇說: “沿海這條道路,夏秋時節,經常漲水,淺的地方不能通車馬,深的地方又不能行舟船,這種情況已經延續很久了。但是,過去還有一條從盧龍塞(今河北遷安縣西北喜峰口)經白檀(今河北寬城)到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的通路,這條路雖然毀壞近二百年,但還有小路可走。現在烏恒以為大軍在無終受阻,不得前進而退兵,必然放松戒備。如果您能回軍無終,經盧龍塞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攻其無備,可以不戰而擒蹋頓。”
曹操聽后非常高興,馬上采納了田疇的建議,并聘請田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為大軍充當向導,引導全軍出盧龍塞口,奇襲烏桓。為了迷惑敵人,在退兵時,曹操令人在路旁立下一塊大木牌,上面寫著: “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①烏桓偵騎回報,蹋頓信以為真,更加放松了戒備。
八月,曹操所率輕兵,在田疇的向導下,上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越盧龍塞,經過白檀、平岡(今河北平泉),登上了離蹋頓大本營柳城只有二百多里的白狼山(今白鹿山,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東境)。這時,蹋頓才得知消息,慌忙與袁尚、袁熙以及其它郡烏桓首領們商議,糾集了幾萬騎兵迎戰。曹軍將領們見敵眾我寡,有些害怕,曹操登高觀察,看見烏桓隊列不整,知道戰斗力不強,便命令張遼為先鋒首先出擊,自率大隊跟進。在曹軍的猛攻之下,烏桓軍隊迅速崩潰,蹋頓和其他幾名首領被殺,曹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當即占領柳城,收降漢族與少數民族軍民共二十多萬人。袁熙、袁尚逃奔遼東郡太守公孫康。有的將領主張乘勝進擊遼東,消滅袁氏兄弟。曹操說: “不用動兵了,公孫康會把袁尚、袁熙的首級送來的。”
九月,曹操班師南歸,行經渤海之濱碣石山(今秦皇島附近)時,寫下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著名詩篇,抒發了他取得遠征烏桓勝利之后的滿懷豪情。不久,公孫康果然派使者送來了袁氏兄弟的首級。有的將領問曹操: “為什么大軍南退,公孫康反而斬送袁氏兄弟的首級呢? ”曹操回答說:“公孫康平素害怕袁熙、袁尚,如果我軍進逼,他們會聯合起來抵抗,如果我軍退兵,他們就會互相爭奪,這是必然的。”諸將佩服不已。
遠征烏桓所以成功,貴在“奇襲”二字。由于曹操善于聽取部下正確的意見,在遇到天雨路阻的困難時,又及時向當地人士請教,終于找到一條出敵意外的捷徑,致使烏桓倉促應戰,一戰即潰,造成了一次遠征中運用奇襲戰法的成功戰例。曹操沒有把這筆功勞記在自己的賬上,他回到許昌后,生怕阻塞言路,故意厚賞了原來反對進兵烏桓的人員,他說: “這次僥幸獲勝,實在是老天爺的幫助。大家原來提的意見,是萬全之策。希望今后多提見解。”曹操這樣做是很高明的,表現了他善于集思廣益、駕馭將領的杰出能力。
靈活用兵 占據關中
曹操平定烏桓之后,躊躇滿志,迅速揮師南下,與劉備、孫權聯軍大戰于赤壁。因為驕傲輕敵、指揮失措,加上遇到周瑜、諸葛亮這樣的勁敵,打了個空前的大敗仗。回到許昌后,曹操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南下時機不成熟,應該首先占據關中地區,削滅馬超、韓遂兩股割據勢力。
馬超、韓遂在名義上是擁護漢獻帝和曹操的。經曹操保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馬超的父親馬騰已到朝廷做了九卿之一的衛尉。如果驟然興兵討伐,顯然師出無名。于是,曹操采用了伐虢取虞的計策。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天,令鐘繇、夏侯淵率軍討伐漢中(今陜西南部)張魯。曹操料到,關中是出兵漢中的必經之地,大軍西進,名征張魯,暗逼馬、韓,馬超、韓遂必然懷疑要進攻他們,一定會迅速舉兵反叛,那時再興兵討伐就師出有名了。馬超、韓遂得知曹操要出兵漢中,果然以為曹軍要進攻他們,就約會關中其它八部人馬共約十萬人陸續向潼關集中,準備東拒曹軍西進。曹操聞訊,十分高興,就派曹仁到潼關指揮西進各軍。這時,部下有的將領提出: “關西兵善用長矛作戰,應該挑選精銳部隊作為前鋒,不然是難以抵擋的。”曹操回答說: “打不打完全取決于我軍,敵人雖然善用長矛,我可以叫它發揮不了作用,請大家看結果吧! ”他令曹仁率軍堅守不戰,等待時機。
八月,曹操親臨前線,與關中聯軍對陣于潼關。曹操調遣主力,佯裝要從正面攻擊潼關,待關中聯軍全部集結到潼關一線后,卻密派徐晃、朱靈率步騎兵四千人從蒲阪津(今山西蒲州)突然渡過黃河,在西岸扎下營寨。接著率領大軍從潼關以北渡過黃河,進入渭北,迅速占據有利地勢,用兵車相連,樹立柵欄作為通道,沿河向南推進。這一避開正面、突破翼側的作戰部署,打亂了關中聯軍的阻擊戰線,馬超被迫放棄潼關防線,退守渭水南岸的渭口(今陜西華陰東),兩軍又隔渭水對陣。曹操故意設了許多疑兵,使馬超等人摸不清虛實,然后乘黑夜用船秘密運載士兵入渭水架設浮橋,當夜以一部兵力渡過渭水在南岸扎營。第二天夜晚,馬超領兵偷襲曹營,被曹操預設伏兵打敗。馬超自知不是曹操對手,便以割讓河西為條件派使者向曹操求和,但被拒絕了。九月,曹軍全部渡過渭水。針對關中聯軍急于決戰的心理,曹操故意堅壁不出,馬超等多次挑戰,曹操毫不理睬。馬超、韓遂無計可施,只好再派使者求和,表示愿意割地、并送子弟作為人質,韓遂因和曹操是老相識,要求與曹操舉行陣前談判。曹操采納謀士賈詡的離間計策,假意答應下來。但是,在陣前會面那天,曹操出馬和韓遂相見后,卻一點不談正事,盡談過去的一些往事,還表現得非常親熱,一會拍手,一會歡笑。事后馬超等人問韓遂: “你們談了些什么?”韓遂說: “沒有說什么。”馬超等人便產生了懷疑。過了幾天,曹操又寫了一封信給韓遂,故意在信上多處涂改,好象是韓遂涂改過似的。信中說: “你參加起兵,是別人逼的,希望你早點過來。”馬超等人看過信后,對韓遂的疑心更大了。在離間計初步得逞之后,曹操與關中聯軍約定日期會戰,聯軍全部出戰后,曹操卻只令步兵應戰,雙方打了很長時間后,曹操乘聯軍疲勞之時,增調騎兵從左右兩翼殺出,夾擊聯軍。由于馬超等人懷疑韓遂,關中聯軍不能協力作戰,結果被曹軍一舉擊敗,馬超、韓遂逃奔涼州,關中遂被曹操占領。
戰后,一些將領對曹操的指揮調度不大理解。有的將領問曹操:“為什么關中諸敵集中潼關您反而高興呢? ”曹操解釋說: “關中地方大,如果各部人馬憑險拒守,要一個個平定他們,沒有一兩年是辦不到的。諸敵集中一起,人數雖多,但無統一指揮,互不歸服,可以一舉消滅,所以我很高興。”還有的將領問曹操: “起初敵守潼關,渭水北岸防守空虛,我軍不迅速渡河西進,等了一段時間之后才渡河,結果取得了勝利,這是什么道理呢? ”曹操回答說: “起初渡河,敵人勢必增兵把守河西渡口,我軍渡河就會十分困難。我全軍西逼潼關,吸引敵軍南至潼關一線后,河西防務完全空虛,徐晃、朱靈二將才能輕易地渡過黃河。由于徐、朱二將已到河西牽制,敵軍便無法攔擊我大軍渡河西進。接著,我軍連兵車、樹柵欄,逐漸向渭水推進,既防敵突襲,又示弱于敵。渡過渭水后,我軍堅壁不戰,使敵求勝不得。敵請割地求和時,我故意答應,使他們放松戒備,又離間其主將關系,使其內部分裂。趁此時機,我軍養精蓄銳,一旦發起進攻,就形成了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兵之道變化多端,并非只有一種方法呀! ”
的確,進軍關中、取勝渭南,是曹操用兵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其主要成功之處在于: 首先,他能夠從消滅關中全部敵人、進占關西各地的戰略大局出發考慮問題; 其次,他在戰役、戰術指揮上,靈活多變,使馬超、韓遂摸不著頭腦。確實把兵法用活了。
占據關中以后,曹操進而占據了漢中和整個關西地區,終于統一了中國北方,出現了詩人王粲所歌頌的 “拓土三千里,往返速若飛”的一統局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南征關羽的回師途中,一病不起,死于洛陽。
晉人王沈后來在《魏書》中稱贊曹操 “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①。《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認為曹操 “運籌演謀”、“明略最優”,是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②從作戰指揮角度來看,這些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一生,戎馬倥傯,然而,他仍然博覽兵書,曾搜集各家兵法,匯編成冊,題名《兵書節要》。他酷愛《孫子兵法》,苦心鉆研,結合自己長期而豐富的戰爭實踐,為之作注,留下了《孫子注》,豐富了祖國的軍事科學寶庫。今天,我們如果結合曹操的用兵實踐來讀他所注釋的《孫子兵法》,就會感到,曹操的指揮藝術和他的軍事理論一樣,都是很值得我們加以總結和借鑒的。
注釋
① 《魯迅全集》,第三卷,1956年版,第379—380頁。② 《資治通鑒》,卷六十,獻帝初平三年。① 《資治通鑒》,卷六十,獻帝初平三年。①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獻帝建安十二年。①②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上一篇:《曹彬》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木華黎》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