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遨游太空的暢想曲
如今,隨著宇宙飛船和人造衛星的升空,人們遨游太空的幻想已變成了現實。然而在航天領域我國古代早就有美好的暢想,可惜的是長久以來我們只停留在暢想,卻讓歐美最早把這暢想變成了現實。
早在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就寫出了思騖宇宙的長詩《天問》,他一連提出了172個問題,表現了古人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精神;他又在《離騷》篇描繪了他馳騁天上與神明仙靈的對答情景。他“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簾使奔屬。”驅風駕云、指揮日月,遨游天上,描繪了他幻想中的另一世界。如果說屈原對天上的幻想還帶有濃重的人間色彩,而漢代張衡的《思玄賦》則更富有科學氣息。他寫道:“出紫宮之肅肅兮,集太微之閬痕。命王良掌策駟兮,逾高閣之鏘鏘。建罔車之幕幕兮,獵青林之芒芒。彎威弧之撥刺兮,謝 冢封狼。觀壁壘于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泛泛兮,浮云漢之湯湯。倚招搖、攝提以低回戮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 皇?!边@里的紫宮、太微、王良、策、駟、閣(青林、弧、狼、北落、河鼓、天潢、云漢、招搖、攝提皆是星宿之名,二紀則指日月,五緯則指五顆行星。明于此,則張衡此作不啻為一篇星際旅行的暢想曲,表現了他對太空遨游的科學幻想。
早于屈原、張衡的孔丘、莊周,在他們的著述中也都有乘槎浮海,逍遙宇宙的幻想之詞。而在古代神話對于天外星球與人世之間的來往溝通的傳說就更多了,最著名的猶如牛郎織女星的故事,董永遇仙記等幾乎家喻戶曉,后世又改編成小說、戲曲,其中雖反映了人世對美好愛情的追求,但其中也反映了人們對天外世界的幻想。
然而這些可貴的幻想、暢想,多少年來人們只重其思想意義,卻少有去探索后的科學價值。古人已向人們屢屢發出了探索宇宙奧秘的信息,表達了跳出地球,與星外聯系溝通的愿望,可是這種信息、愿望,人們并沒有孜孜以求,更沒想怎樣才能實現,只是嘆為觀止、望洋興嘆。沒有艱苦的努力,不去創造條件,幻想則永遠是幻想。暢想再美,科學性再強,如果不付諸現實,那么暢想則永遠是一張美麗的藍圖,不會對現實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上一篇:變形的考場
下一篇:古代奧運火炬只照亮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