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之失
公元前210年,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病死,葬在驪山。這座皇陵的富麗、闊綽,是驚人的。從秦始皇十三歲即秦王位,即開始陵墓工程,直至五十歲死葬時,還未竣工,秦二世時又進行了兩年,前后費時三十八、九年,動用上百萬人修造。入葬時,又隨葬了無數的珍寶、大量的嬪妃,又將治葬事的工匠們盡閉于墓中。秦朝統治者這樣做,正是為了陵墓的“萬壽無疆”,萬無一失。然而,僅僅過了幾年,秦始皇陵即毀于戰火之中。據《水經注》記載:前206年,項羽入關后,掘開陵墓,動用了三十萬人,搬運了三十天,將其隨葬品洗劫一空,最后又付之一炬,大火連燒了三個月!
厚葬之風,源于古代的迷信觀念。封建帝王更利用其權勢,妄圖將今生侈奢靡爛的生活搬到“陰間”去,供他們永久享受。其實,這是多么可笑而愚蠢的想法。供他們死后享受的珍寶等等,成為后代盜賊們的擢取目標,弄得他們連尸骨也不得安寧。這當然是他們始料不及的,但也未必就成為前車之鑒。
完成于秦代的《呂氏春秋》一書,有《節喪》、《安死》兩篇,對厚葬之失論述得淋漓盡致,稱得上是《呂氏春秋》的作者們對秦始皇大造陵墓的諫書,結果如何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新樂府·草茫茫》是“刺厚葬”的,其中寫道:“驪山腳下秦皇墓,……一朝盜掘墳陵破。……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霸陵原。”言外之意,因為漢文帝尚儉,所以他的墳墓霸陵沒有被盜掘。其實,白居易似乎沒有做細致的調查。椐《晉書·索綝傳》記載:晉愍帝時,有人盜掘了漢代霸、杜二陵,獲得了很多珍寶。晉愍帝問:為什么漢墓中有那么多珍寶?索綝答道:漢代天子即位一年后就營造陵墓,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都用于建陵。漢武帝的茂陵,在他駕崩時,已經容不下任何東西,比較起來,霸、杜二陵,算是節儉的了。
漢人大講“過秦”,漢代的“文景之治”也以“尚儉”而聞名。然而,后人哀之,往往并不鑒之,所以歷史才一遍一遍地重演。一代一代的皇陵建起來,又一代一代地被盜掘!詩人們在詠懷古跡時,也才可以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哀歌。
對“歷史教訓”熟視無睹、習以為常,這就是歷史給人的最大的“教訓”。
上一篇:卡文迪許的謙遜是美德還是……
下一篇:變形的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