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雍和宮·梵音裊裊
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下令將雍和宮“神御殿”(永佑殿)的全部正院改為喇嘛黃教的寺廟,此后這里便梵音裊裊,在有清一朝,香火不絕。
喇嘛黃教的上院
乾隆改雍和宮為喇嘛廟,原因有三:一是因為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間,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打擊政敵、撻伐異己,致使許多人死在他的手下,乾隆的母親孝圣皇太后紐祜祿氏深感這些人的冤魂不散,因此想借佛教懺悔減免其丈夫的罪孽,超度他的亡靈。另一方面,乾隆也想借此表示對父親雍正的尊重與孝敬。雍正曾將康熙臨幸之地辟為佛門圣地,以此表示他對乃父的尊敬與熱愛,而乾隆效法雍正,當然是對死者最好的紀念。再則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對此,乾隆在其晚年所作《喇嘛說》中說得再清楚不過了:“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他對此還有更進一步的解釋:“蓋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護之,以為懷柔之道而已。”歷史上,通過崇信宗教來管理少數民族事務,自元代即已開始。而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政權,更是在他們入主中原以前就已經確立了興黃教、禮遇眾喇嘛以結好蒙古的基本政策。
喇嘛教是佛教吸收了西藏地方的原始宗教 本教的許多特點,逐步形成的一個佛教支派,它的發源地和中心都在西藏,因此,它的正式名稱一般叫作“藏傳佛教”,喇嘛教是它的俗稱。十五世紀,宗喀巴以噶丹派教義為基礎,對喇嘛教進行改革,形成格魯派,也就是黃教。十五世紀末,黃教在蒙古地區得到廣泛傳播。
乾隆九年到乾隆十年八月,對雍和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寺廟規制仍以舊雍和宮為輪廓,而門窗殿飾,則參考唐古忒(西藏)式”。今天我們參觀雍和宮時所見到的鐘樓、鼓樓、東西碑亭、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等均為乾隆九年所建。法輪殿原為雍親王妃的寢殿,也將其全部拆除,重建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殿脊上建有天窗式的暗樓,又在暗樓脊上裝有五座鍍金“舍利寶塔”的藏族寺廟式樣,供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鍍金塑像。至于增添的佛像、供器、法物等則難以計其數。乾隆派十五世章嘉活佛擔任雍和宮主持,并封他為“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至此,雍和宮成為真正的喇嘛黃教的上院。
木雕三絕
雍和宮木雕三絕,即白檀木大佛、金絲楠木佛龕和紫檀木五百羅漢山,均為稀世的藝術珍品。
萬福閣內的“邁達拉”白檀香木彌勒佛像高18米(地下還埋有8米),是雍和宮中的佛像之最。它用一整根白檀香木雕刻而成。據記載,乾隆十五年(1750)派兵進藏,平定了西藏郡王朱爾默特的叛亂,并把西藏的軍政大權交給了七世達賴喇嘛。七世達賴為了報答乾隆的恩典,不惜用大量珠寶,從廓爾喀(今尼泊爾)買下了這棵高大的白檀木,由西藏經四川,歷時三年之久,才輾轉運到北京,進獻給乾隆帝。之后,就在雍和宮法輪殿后的院內搭起一座蘆殿,由察漢達爾罕喇嘛設計,把這棵白檀木雕刻成大佛。佛像雕成后,才建造了這座萬福閣,因此北京人說“先有佛像,后有宮殿”,久而久之,又訛傳為“先有大佛,后有雍和宮”。這尊佛像面部造型莊重,體態雄偉,全身貼滿金箔,且嵌有許多珠寶,大佛身上的花紋精美,珠寶瓔珞纏身,腰里還掛著串珠的花籃,裝飾十分華貴。
五百羅漢山位于法輪殿內。羅漢是阿羅漢的略稱,是梵文Arhat的音譯。相傳羅漢是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需盡斷三界見、修二惑才能達到,《大毗婆沙論》謂之“無生”,即永遠進入涅槃,而不入生死輪回,也就是不生不滅。雍和宮的五百羅漢山由紫檀木精雕細刻而成,它山巒起伏,怪石嶙峋,洞穴深邃,上面由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雕出五百個高10厘米的羅漢像,他們或坐或立,或走或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地點綴在各處山景之中。整座羅漢山既造型粗獷,氣勢磅礴,又精雕細鏤,美奐美侖,稱得上是質料、雕藝、造型俱佳的藝術珍品。可惜,這座羅漢山,現只剩四百四十九尊羅漢了。
照佛樓是乾隆的母親紐祜祿氏的佛堂,里面供奉著一尊元代仿木制銅質旃檀佛像。旃檀佛亦稱照佛,是帶有水紋衣的釋迦牟尼像。這里的旃檀佛佛龕由金絲楠木雕刻而成。照佛樓是上下兩層的樓房,佛龕亦從地面直達樓頂。佛龕分內外三進,由兩根金色蟠龍柱支撐,橫梁金皮貼木,采用透雕的手法,在上面半立體地雕刻了九十九條龍,水浪浮云圖中,這些雕龍騰云翹首,碧水搏流,呼之欲出,巧奪天工,被譽為“神刻”。
其他像永佑殿內孝圣憲皇后親手補繡的綠度母補繡像,用七千多塊色澤不一、大小不同的緞子補繡而成,色彩鮮艷,做工精細,出神入化,也是絕代珍品。
“跳布札”·臘八盛典·燒“線亭子”
雍和宮是喇嘛黃教的上院,保存了很多充滿神秘宗教色彩的奇風異俗,像“跳布札”、臘八盛典、燒“線亭子”等,均名聞遐邇。
“跳布札”是蒙語,漢語名為“送祟”,俗稱“打鬼”,是一種進行有步驟的舞蹈的宗教樂舞劇。
關于跳布札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傳說。一說起源于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意思是提醒本派僧侶堅守戒律。跳布札時“驅除魔祟”中的“魔祟”或“打鬼”時所打之“鬼”指的是酒、色、貪、嗔、妄、殺六個字。一說始于清圣祖康熙。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親征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派十四子允禵入藏,均大敗噶爾丹,因此,“跳布札”中的“魔祟”指的是噶爾丹的兵將,演完“跳布札”后所斬殺的“魔鬼”就是噶爾丹,“跳布札”是為了紀念黃教中興的戰功。
除以上兩種說法外,關于“跳布札”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唐時吐蕃著名宗教賢王可黎可足有一個弟弟叫朗達爾瑪。唐開成三年(838)朗達爾瑪殺兄自立為贊普,他性情殘暴,毀滅佛法,僧眾紛紛外逃。當時吐蕃有一個叫拉隆巴勒多爾吉的僧人,欲設計殺掉朗達爾瑪。他先用炭將白馬涂黑,又穿上一件白里黑面的舞衣,身藏袖箭來到拉薩。他設法殺死朗達爾瑪后,騎馬出逃。渡河時,馬身上的炭脫落,成為白色。他又將舞衣反穿,躲過了追兵。當時拉隆巴勒多爾吉所跳的舞蹈被稱為黑衣舞,后為紀念他,西藏等地的喇嘛廟每年舉行隆重的“善愿日”佛事,同時跳黑衣舞慶祝,這就是“跳布札”。
雍和宮跳布札的儀式十分繁復,要從正月二十九持續到二月初一的日出之前,儀式一般在天王殿前的庭院中舉行。屆時,喇嘛們吹起名叫鋼凍的樂器,在慘厲的樂器聲中,八十多名喇嘛頭戴面具,身穿盔甲,舞蹈跳躍。跳布札的儀式分為十三幕,它們是: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剛、跳星神、跳天王、跳護法神、跳白救度、跳綠救度、跳彌勒(俗名捉鬼)、斬鬼(俗名打鬼)、送祟,表現佛消滅魔王,天下太平的全過程。最后,在二月初一太陽出來前舉行繞寺,也叫轉寺,結束全部儀式。
“跳布札”并非雍和宮所獨有的儀式,清代乾、嘉、道三朝,從北京到外蒙古的庫倫,凡喇嘛廟,全部例演“跳布札”。因此,北京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諺語:“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
在漢代,每年農歷十二月都要舉行年終臘祭,故此農歷十二月也稱為臘月,而在臘月初八熬煮的粥稱為“臘八粥”。臘八食粥的習俗,源于佛教。據佛經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家到迦阇山學習經典,在深山中苦修六年。在他學業期滿,走下迦阇山時,已形容枯槁,后來暈倒在尼連河畔,是一位牧羊女用羊奶雜以米、豆、野果熬成的粥使釋迦牟尼恢復了健康,并于臘月初八得道成佛。后佛教興盛,為紀念此事,就把臘月初八日定為古印度人“齋僧”和救濟窮人施舍飲食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演變成熬“臘八粥”的習俗。
雍和宮熬“臘八粥”是一場極為隆重的慶典。當時,在天王殿院東,專有一個銅鍋院,里面有一口重8噸的大銅鍋,專門用來熬制臘八粥(現移放在鼓樓腳下,供游人參觀)。每年熬臘八粥的準備工作從臘月初一即已開始,屆時清廷內務府官員派人將熬臘八粥的粥料準備好,送到雍和宮。從初六開始,清帝專門指派一名蒙古王公大臣和二名內務府總管大臣監督稱糧、搬柴等準備工作,稱“監稱”或“盤糧”,到初七清晨,又派一名蒙古王公下令生火,開始正式熬制,稱“監粥”。據記載,每鍋“臘八粥”需小米12石,雜糧、干果各100斤,到初八日時熬制完畢。清代咸豐以前,雍和宮每年要熬五大鍋、一小鍋“臘八粥”,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室御用,第三鍋分賜王公及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百官和封寄各省地方大吏,第五鍋給雍和宮眾喇嘛,第六鍋加上前面幾鍋余下的施舍給北京城的百姓。到咸豐末年,清政府經濟日潰,每年熬粥的數量日見減少,清亡后,雍和宮熬“臘八粥”則成為歷史了。
每年農歷的十二月初七,雍和宮的喇嘛還要舉行燒“線亭子”的儀式。
“線亭子”是用高粱秸、五色紙和五色線扎成的一座金碧輝煌的涼亭。另外還要用五色紙糊兩個古代武將模樣的紙人,一老一少,老的代表宋代民族英雄岳飛,少的代表岳飛的兒子岳云,那座“線亭子”則代表秦檜殘害岳飛父子的地方——風波亭。到了初七早上,喇嘛們把事先扎好的紙人和線亭子供在雍和宮大殿的三世佛前,全體喇嘛云集殿內念經,給岳飛父子超度亡靈。到了下午,喇嘛們把線亭子和兩個紙人拿到法輪殿院內,分別放到東西兩個鐵缸的水面上焚燒掉,意謂這樣一來,岳飛父子的忠魂就可以脫離大理寺監獄而被超度了。這是雍和宮喇嘛廟獨有的一種宗教儀式。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桃花源內八景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長沙·此地有奇葩請君多采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