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淪喪·代蔣受過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帝國主義強駐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按照預定的陰謀,攻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軍一夜間攻占沈陽,一星期侵占了遼寧、吉林兩省。僅四個月十八天,東北大好河山全部淪陷。九·一八事變后,輿論嘩然,人們紛紛譴責國民黨政府禍國殃民的不抵抗政策,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蔣介石把罪責都推到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當局軍政要員以及東北軍的普通官兵身上。張學良被罵為“不抵抗將軍”,東北軍被罵為“誤國軍”,東北人民被罵為“亡省奴”。張學良蒙不抵抗而將東北拱手讓敵的罪名,國人為之大憤。后來張學良自己向群眾公開說過:“自從失掉東北四省,全國人民無論男女老少,無不罵我張學良,我何嘗不敢打日本強盜呢?上級不許我打,這種隱痛是一時不能對人說的。”張學良是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他的“上級”就只能是全國陸海空總司令蔣介石。關于此中內幕,那時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是盡人皆知的。馮玉祥曾說“九·一八”那天,東北軍參謀長榮臻由遼寧打電話報告張學良,問他怎么辦?張回答說:‘日本人要占什么地方,都隨日本人占,我們是不抵抗主義。’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張請示過蔣介石,蔣對張學良說:‘無論日本人占什么地方,都隨日本人占,我們是不抵抗主義。’又說:‘這話是我說的,但你不許對別人說。’當時全國的輿論,因為張學良說不抵抗主義,大家都攻擊張學良,但張學良有苦說不出來。”
由此可見,張學良只不過是不抵抗政策的執行者,蔣介石才是不抵抗主義的發明人,歷史就是這樣被顛倒了,這種顛倒的歷史是使張學良戴上“不抵抗將軍”頭銜的基本原因。而張學良之所以接受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因為他思想中有對日妥協的因素。張學良自己覺悟后曾懊悔地說:“九一八事變前后,我們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委曲求全,希求事態不擴大。現在明白了,對日問題實在沒有委曲求全之道,過去那樣想,不過是一個空虛的憧憬。今后我們對日唯有抗戰,決不再蹈前此覆轍。”張學良為求全而妥協,致使東北被日本輕易占領,自己亦蒙受了“不抵抗”的罪名,無論對于國家,還是對于他個人,所付出的代價是極為沉重的。這個沉重的代價深刻說明:委曲未必能夠求全,妥協確是禍害之源。
上一篇:不問蒼生問鬼神
下一篇:東方“威尼斯”在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