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思讓
字恂如。文登西樓村人。明天啟年間任秦中鎮安令,藉藉有能聲。秦地自延綏農民起義爆發,義軍出沒飄忽無虛日。崇禎戊辰年(1628)數千人往來蒲城、白水界上。商洛道[1]劉建議剿之,要鞠思讓與他一起剿捕,思讓曰: “彼其樂為盜?但苦饑寒,避征徭故,偷活草澤耳。請親往說之降。不然,剿未晚也。”于是選擇耆老4人徒步相隨,而自以單騎抵起義軍營,義軍方引弓注矢以待,思讓笑曰: “我是鎮安令鞠思讓。怕死就不來了。你們聽我的話,我可救你們,我不騙你們。不然殺我,大兵將來。”于是下馬曉諭百端,眾又驚又喜,請降。首領又留其5人宿營,一場大難遂平息。崇禎五年(1632)升西安府捕盜同知。督憲[2]洪某,以軍前乏人,改題軍前監紀同知,駐鄜。思讓是一文士,不畏艱難,曾出奇計擒義軍首領“大紅狼”、郝臨庵等。督憲倚重之,視為左右手。崇禎六年 (1633) ,升任慶陽府知府。時慶陽百姓多失業,思讓招輯撫綏,給牛種,課耕織,環馬嶺、風川數百里內賴此而安。崇禎九年 (1636) 升任陜西按察司副使,分守河西道。崇禎十二年 (1639) 調蘇遼監軍道。不久,升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整飭蘇州兵備道。剛一到任即奉命巡守邊疆,而清兵突入關,思讓聞警,倍道返蘇,清兵數萬已迫近城下。思讓悉力守御,飛書告急,竟不達。愈月,夜半颶風大作,發屋揚沙,窈冥月黑。一會兒,城東北角樓火起,火光燭天。守衛軍士大呼擾亂,雖斬首示眾,亦不能禁也,城遂陷落。時幕下士叢,以事急倉皇請于思讓。思讓正色曰: “我封疆大臣,義當死。今日之事不能為你謀也。”遂拔配刀自刎,時年四十有七。事前,思讓在給長男鼎衡一書說: “我方巡邊,羽書不斷傳來,一旦西邊告警,薊首當其沖! 今日乃我死之日,衡兒速來,收我骨骸。”思讓有孿生兄思謙,任東阿縣訓導,一門孝友,稱盛德云。
清《欽定勝朝[3]殉節諸臣錄》 : “薊州兵備道鞠思讓,城破死節。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列于封疆死節諸臣,通謚 ‘節愍’ 。”
【注釋】
[1] 商洛道: 明制,布政、按察二司因轄區廣大,由布政使之佐官左右參政、參議分理錢谷,稱為分守道,由按察使之佐官副使、僉事分理各道刑名,稱分巡道,主官稱道員。商洛道,《明史·職官志》 載,屬于分巡道,為鹽法道陜西商洛道。
[2] 督憲: 明代對都察院都御史、僉都御史及總督、提督、巡撫等官的別稱。
[3] 勝朝: 指被滅亡的前朝。此指明朝。
上一篇:陶正士
下一篇:鞠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