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是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復姓宇文,名邕,字禰羅突。他是宇文泰的四公子,生于大統九年 (543)。
宇文邕自幼聰明機智,文靜恬雅,孝敬父母,著實可愛。宇文泰把他視為掌上明珠,常說:“完成我宏圖大志的,必定是這個孩子!”十二歲那年,宇文邕就被封為輔城郡公。在他的同父異母兄長宇文覺、宇文毓當北周皇帝時,他歷任大將軍、柱國、大司空、治御正等職,并被封為魯國公,進位柱國。耳聞目睹的一切使他的頭腦越來越清醒和復雜。他常常暗自反思,倘若自己在位謀政,應該怎樣駕馭臣僚,治理國家呢? 他開始冷靜地面對現實,認真思考周圍的一切,養成了深沉持重的性格,雖然他有遠見卓識,如果不問到他,他從不隨便發表見解,避免惹是生非。他的這種性格深受明帝宇文毓的賞識,因而,經常與他商討國務,共議朝政,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并且多次夸耀他: “我四弟除非不說話,說出來的話必定都是真知灼見。”漸漸地宇文邕在朝中成了很有影響的人物。武成二年(560)四月,明帝被大冢宰宇文護毒死,遺詔讓宇文邕繼承帝位。這樣,宇文邕就當了皇帝,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北周武帝。第二年,改元保定。宇文邕是深謀遠慮的聰明人,他沒有忘記兩位兄長當皇帝的悲慘下場,知道自己剛剛登基,沒有力量與宇文護較量,只有以屈求伸,從長計較。因此,他決定盡最大努力與宇文護合作,取得信任。于是,他以大冢宰宇文護都督中外諸軍事,下令中央各部門都歸宇文護統轄,事無巨細,一律由宇文護先處理后報告。又下令詔書及一切文書都不得直呼宇文護之名,以示尊崇。
宇文邕決定集中精力搞好內政,增強國力,消滅北齊,統一北方。當時北齊的政治十分昏暗,皇帝大臣們只顧淫樂,不理朝政,國家形勢江河日下,漸漸失去了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優勢。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渴望統一,過上安穩的生活。武帝見是消滅北齊的好機會,便派人用重金買通北齊境內的一些官民作為奸細,刺探北齊的軍事情報。為了爭取與突厥聯兵伐齊,又派楊薦、王慶去向突厥首領木桿可汗俟斤聯絡,要求要木桿的女兒阿史那氏為皇后。北齊得知這一消息后非??謶?,急忙派出使者攜帶重金也去向突厥求婚。木桿可汗貪圖北齊的錢財,準備把楊薦和王慶扣押起來交給北齊處置。幸虧楊薦臨危不懼,陳述利弊,說得木桿可汗理屈詞窮,才改變了主張,答應與北周聯合攻打北齊。保定三年(563)十月,北周派楊忠率領一萬騎兵與突厥聯軍從北路伐齊,大將軍達奚武帶領三萬步騎從南路包抄,兩軍定于晉陽 (今山西太原) 會師。楊忠率領的北軍英勇善戰,所向披靡,接連攻克北齊二十多城。可惜在攻打晉陽時,突厥軍見齊軍勢盛,不肯交戰,率先撤退,以致周軍失利。南路周軍聞訊后也只好退兵,第一次大規模的伐齊戰爭失敗了。
這次敗仗使武帝宇文邕感到非常惋惜,他想立即組織兵力再伐北齊,可是,掌握國家實權的宇文護卻不那么積極了。
原來,宇文護母子和姑姑都生活在晉陽地區。永定元年 (530),宇文護被叔父宇文泰召進關中從軍,他母親和姑姑仍居住在晉陽。北魏分裂以后,晉陽就在北齊的控制之下。宇文護掌權以后,多次派人打聽老人家的消息,可一直杳無音信。這次戰爭結束以后,北齊聽說北周還要進攻他們,就以放還宇文護的母親和姑姑為條件,要求北周停戰議和。宇文護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于是,北齊放還了宇文護的姑姑和母親??墒鞘虏粶惽?,正在這時突厥主動找上門來,約北周聯合伐齊。宇文護本來不愿背信棄義再出兵攻打北齊,可是又不敢得罪突厥,只好硬著頭皮征集府兵及地方兵共二十萬人,于保定四年 (564) 十月,浩浩蕩蕩地開赴前線。
周軍出師以后,立即拉開了百里戰線,全面進擊,主攻洛陽。但洛陽城戒備森嚴,無法攻破。周軍便堆土山,挖地道,尋找突破口。這樣,洛陽城被圍困了一個多月,雙方都沒有什么進展。北齊派大將軍斛律光等領兵前來救援,可是他們懼怕周軍,不敢靠近。北齊又派并州刺史段韶率領一千精銳騎兵從晉陽出發營救洛陽,他們行軍到太和谷一帶與北周兵相遇,雙方交火后周軍死傷慘重。圍攻洛陽的周軍也被迫退還。第二次大規模的伐齊戰爭又以失敗而告終。
戰爭的失敗對武帝宇文邕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他覺得出乎意料,可仔細想來又不無原因。北齊雖然政治昏暗,但它畢竟擁有相當雄厚的軍事實力,要一舉消滅它絕不是唾手可得的。況且,擔任軍事統帥的宇文護本來就缺乏軍事才能,此次出征又非本意,豈有不敗之理? 因此,宇文邕決定延緩滅齊的步伐,此后多年,與北齊關系相對緩和,并且互相遣使聘問,以示友好。
武帝開始解決宇文護的問題。宇文護自宇文泰死后,一直大權在握,他自恃是皇兄,開國元勛,越來越飛揚跋扈。他相府的衛兵,比皇宮還多,沒有他的手令,皇上也調不動兵馬。他的兒子和部下貪殘驕橫,引起民憤。以至武帝每次在宮中遇見宇文護時都要先行家弟之禮。二人一同去看望太后時,往往太后賜宇文護座位,而讓武帝站立其旁。對于這一切,宇文邕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只因時機未到,只得裝聾作啞,不加干預。天長日久,許多大臣也都覺著宇文護不大像話,以致連與他極其親近的稍伯大夫庾季才都勸他歸政天子,回家養老。宇文護卻從此便疏遠了庾季才。武帝的親弟衛公宇文直一向和宇文護關系密切,后來因為沌口之役打了敗仗,被宇文護免職,也懷恨在心,力勸武帝誅殺宇文護,指望由自己來取代其大冢宰的地位。武帝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便秘密與衛公直及右宮伯大夫宇文神舉、內史下大夫王軌、右侍上士宇文孝伯等謀劃干掉宇文護。建德元年(572)三月的一天,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武帝在文安殿見過之后,又準備帶宇文護去拜見太后,并對他說:“太后年紀大啦,喜歡喝酒,雖然我多次勸她戒酒,她都不聽。兄長今天去朝見她,希望能再勸勸?!闭f著,武帝從懷中拿出周成王勸人不要釀酒和酗酒的名篇 《酒誥》,交給宇文護,讓他 “以此諫太后”。到含仁殿后,宇文護按照武帝的囑咐,在太后面前念起《酒誥》。武帝趁其不備,在他身后掄起玉珽,對準其頭部猛然一擊,宇文護應聲倒地。武帝隨手拿出御刀讓宦官何泉殺掉宇文護。何泉哪里經歷過這種場面?驚恐之余,砍了幾下,也沒傷著他。這時隱藏在殿內的宇文直一躍而出,手起刀落,宇文護立時身首異處,成了刀下之鬼。武帝又令長孫覽等火速行動,把宇文護的兒子、兄弟及親信斬盡殺絕,于是,武帝開始親攬朝政。
親政以后,武帝把注意力集中于國內調整,發展生產,吸收均田農民充當府兵,擴充軍備,加強實力。
實際上,武帝一直在對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進行改革。他命令司憲大夫拓跋迪制定《大周律》十五篇,分杖、鞭、徒、流、死五種刑名共二十五等刑法,打擊犯罪,懲治邪惡,后來發展為《刑書要制》,在全國范圍內頒布實施,為整頓社會秩序確立了法律依據。他還知人善任,通過各種途徑招賢舉能; 經常視察太學,提倡教育,并將德才兼優者提拔為官。為了提高官吏的素質,他十分重視考核。他還經常召集臣下參與議政,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和主張。這些做法使武帝的威信日益提高。于是,武帝又進一步對當時社會上最棘手的宗教問題采取了行動。
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的勢力在中原地區不斷擴大,尤其是佛教更為突出,全國有寺院一萬多所,僧尼一百多萬,占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占用大量的勞動人手和土地資源,給社會生產和國家兵源造成了嚴重危害。佛教信徒允斥著社會各個階層。武帝的父親宇文泰和哥哥宇文覺、宇文毓都是佛教信徒。武帝小時候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也是信佛的,天和二年 (567),大臣衛元嵩以齊、梁為例說明佛教給國家造成的災難,建議武帝滅佛。武帝對佛教的看法開始有了轉變。
武帝親政后的第二年 (573),關中發生嚴重天災,糧食極端緊張。武帝下令不論公私道俗,凡積存粟麥者,只準留下口糧,其余一律出賣。可是,本應行善的僧徒們非但不去賑濟災民,反而大放高利貸,牟取大利。使武帝痛感滅佛已是當務之急。于是,建德二年 (573) 十二月,武帝再次召集群臣、僧徒和道士辯論三教優劣,確定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為滅佛彈出了前奏曲。經過幾個月的準備之后,武帝決定采取行動,“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大舉滅佛。建德三年(574)五月,下令禁斷佛、道二教,沒收寺院財產充作軍費,摧毀佛教、經卷,近百萬僧尼還俗從事農業生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將其中適齡壯丁編入軍隊,擴大府兵,強化了北周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接著,武帝又把目標轉向了統一大業。
建德四年(575)七月,武帝正式下詔討伐北齊。他動用了十八萬大軍開赴齊境,以王純、司馬消難、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宇文盛、侯莫陳崇、宇文招為后三軍總管,宇文憲、楊堅等領兵重點出擊,向北齊全面推進。武帝親自率領六萬軍隊直趨河陰 (今河南孟津縣)。北周軍紀嚴整,禁止官兵在北齊境內踐踏莊稼、砍伐樹木、搶掠民財,違令者一律斬首。不久,北周攻下河陰、洛口 (今河南鞏縣)和河陽 (今河南孟津縣)等地,在攻打城 (今河南孟津縣) 時受阻, 二十多天過去了, 可戰場上仍無突破。 武帝心急如焚,忽然生起病來,不得不退兵回長安療養。于翼、宇文憲等將領雖然接連攻克了北齊三十多城,最后也都放棄不守,回師周土。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達到滅齊目的,但卻大大挫傷了北齊的元氣,也使武帝清楚地看到北齊已經沒有力量與北周抗衡了。第二年(576)十月,武帝再次親自出征北齊,命宇文盛、宇文亮、楊堅等為右三軍,宇文儉、竇泰、丘崇等為左三軍。宇文憲、宇文純為前軍,共十四萬五千人攻打平陽 (山西臨汾),很快攻下平陽城,北齊晉州刺史投降。北齊后主正與愛妃馮淑妃在天池(山西寧武縣)打獵,晉州的告急文書一上午就傳來三次,都被陪獵的右丞相高阿那肱頂了回去。他說: “皇上玩得正有興致,怎么能隨便打擾?區區小兵犯邊,這是常有的事,用不著大驚小怪!”等到黃昏將至,又有使者稟報,平陽城已經陷落。這時高阿那肱才向北齊后主作了匯報??墒邱T淑妃還沒玩夠,她偏要拉上北齊后主再殺一圍,直至夜幕低垂,他們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晉陽城里。第二天,北齊后主急忙組織兵力抵擋北周大軍,糾集了十萬兵馬營救平陽。北周為了避免與他們直接進行死戰,主動把大軍撤退到玉壁(今山西稷山縣),武帝任命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留精兵一萬鎮守平陽城。北齊軍到了晉州以后,對平陽城發起猛攻,梁士彥拼命死守,相持了一個多月。武帝又調集了八萬兵力,準備在平陽與北齊軍決一雌雄。可是,這期間北齊軍在平陽城外修建了大型戰壕,隔斷了北周救援兵與城內軍隊的聯系。北齊軍守在戰壕北側,北周兵在戰壕南側,雙方相持了一上午,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時,北齊軍內部產生了意見分歧:右丞相高阿那肱主張以疲勞戰術拖垮周軍;安吐根則認為一撮毛賊,可以輕而取之。齊后主也不知誰是誰非,拿不準主張,就問隨軍參謀,那幾位“高參”趾高氣揚,叫囂: “宇文邕是天子,陛下您也是天子。他膽敢遠道而來送死,我們豈能守塹示弱?”北齊后主覺得言之有理,就下令填平戰壕,主動向北周兵挑戰。這正是北周求之不得的。武帝下令全軍迎戰,剎那間,兩軍殺得天昏地暗,難解難分。北齊軍的東翼部隊稍稍受挫,觀戰的馮淑妃就嚇得大叫大嚷: “北齊兵敗了,北齊兵敗了。”她拉著北齊后主只顧逃命。這一喊可不得了,搞得軍心動蕩,膽小的只顧逃跑,哪管戰況如何。北齊軍迅速潰敗,死了一萬多人,丟下的軍資器械遍地皆是。北周乘勝追擊,攻下介休,包圍了并州,消滅了齊軍主力。北齊后主逃回晉陽以后,準備北去投奔突厥。他一走,那些大臣們都要跟隨,所以他只好改變主意,退往鄴城(河北臨漳),讓位給年僅八歲的兒子高恒 (北齊幼主),自己當了太上皇,以推卸亡國的責任。他們逃離晉陽以后,北齊的一些地方官和大臣們紛紛投降北周,晉陽很快陷落。武帝對戰爭中立功的將士進行獎賞,按功賜爵,把宮中珍寶和二千多名宮女分賜給將士享用,但不準士兵燒殺掠搶。建德六年(577)正月,北周攻下鄴城,齊主逃往青州,被周師追及,當了俘虜。北齊正式滅亡。北周計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縣三百八十,戶三百另三萬二千五百。武帝終于實現了多年的夙愿,統一了北方,為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滅掉北齊以后,武帝并沒有居功自傲。他仍然致力于北周朝政。他在北齊地區繼續推行滅佛政策,使整個中原地區四萬余所寺廟全部成為王公宅第,三百余萬僧徒統統成了政府編戶百姓,當兵的當兵,務農的務農。他下令放免奴婢和雜戶,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他還提倡節儉,經常穿布制的皇袍,蓋布被,取消了皇宮中那些華麗的裝飾品。并削減宮女,后宮只留皇妃等十人。如果考慮到皇后阿史那氏乃是突厥木桿可汗俟斤之女,長得其丑無比,他一見就要惡心,只是為了國家利益需要聯合突厥而勉強忍受下來,那末,對于這位年輕皇帝來說,也真夠不容易的了。
宣政元年(578)五月,因突厥騷擾北周邊境,武帝親自率軍討伐。多年的戰爭使武帝積勞成疾,在行軍途中不幸病倒在云陽宮。他預感到自己難以康復,便下令火速召見宗師宇文孝伯,叮囑后事。當夜,他授宇文孝伯為司衛上大夫,統帥宿衛軍,負責鎮守京城,以備不測。后來,武帝的病情不斷惡化,六月份,這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返回長安的當天晚上便離開了人世。終年36歲,葬于孝陵,廟號高祖,謚號武帝。
上一篇:武宣王沮渠蒙遜
下一篇:武帝蕭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