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嘆腰斬《水滸傳》
《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這部作品從內容看可以分成前后兩大部分,七十回之前寫梁山事業發展壯大至鼎盛,之后寫義軍受招安、征方臘、梁山英雄或死或隱,終于是“樹倒猢猻散”。明末清初大評點家金圣嘆認為后半部分是他人的續貂之作,純屬畫蛇添足,所以在他評點的《第五才子書水滸傳》中刪去了這些章節,而以七十回盧俊義驚噩夢作結。
金圣嘆所批《水滸傳》歷來毀譽參半,評論者多肯定他在小說藝術方面的獨到見解,象人物塑造方式、結構安排、遣詞煉字等等,但對于他腰斬水滸,卻是見仁見智。贊同者多認為后四十九回受招安、征方臘等情節歪曲了宋江作為農民革命領袖的形象,而且李逵、武松等人沒有堅決反對宋江的投降活動,也與前七十回中的人物性格不相符合。
那么事實是否如此呢?
《水滸傳》原名《忠義水滸傳》,可見作者的著眼點便在忠義二字,宋江更是書中第一個全忠盡義之人。在未上梁山前,他就對投奔二龍山落草的武松說:“……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做了梁山之主后,更是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并不顧有些弟兄的反對,屢次表白盼望招安、盡忠報國的心愿。可以說七十回之后的義軍受招安是宋江忠君性格的必然結果,而受招安之后的征方臘,更是他以忠為先,舍義存忠的必然抉擇。
宋江“望天王降詔早招安”,梁山英雄中有些軍官出身的也不過把梁山當作暫時的棲身之所。但象李逵、武松等人卻是一開始便明確反對招安,李逵為此更“只一腳便把桌子踢得粉碎”,那么他們為什么最終也跟隨宋江走上了招安之路?《水滸傳》在眾英雄排座次后曾記下了他們的誓言:一百八人,人合一心,心心皎潔,樂必同樂,憂必同憂、生必同生、死必同死。這便是英雄之義、水滸之義。宋江盡忠,李逵、武松等人全義,在忠與義的束縛下,梁山英雄全部自愿地走上了“報國”之路。于是有的戰死、有的被害、有的出家、有的隱居,一部“忠義”水滸,完成了它忠與義的大悲劇。
金圣嘆批本《水滸傳》在義軍事業鼎盛時嘎然而止,舍棄了七十回之后這震撼人心的悲劇結局。無論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表現上都嫌倉促,使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金本《水滸傳》行文冼煉、文字通暢,作為有清以來水滸諸本中最通行的一種,卻由于金圣嘆的腰斬而不能盡訴作者原意,這確實是個遺憾。
上一篇:金圓券出籠的騙局
下一篇:釵黛之爭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