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雁塔區·大薦福寺和小雁塔》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城南雁塔區友誼西路南側。大薦福寺原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襄城公主的住宅,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年)為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獻福改建為寺院,名為大獻福寺。據《長安志》記載,薦福寺在唐長安城內開化坊,本為襄城公主之住宅,唐睿宗文明元年立為獻福寺,到唐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而沿用至今。
唐中宗李顯二次復位,神龍二年(706年),唐朝名僧義凈譯經于此寺,并自著《南海寄舊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在此之前他曾出游印度、印尼等30多個國家,歷25年之久,得佛經400余部。回國已六旬有余,但仍孜孜不倦,翻譯經文,對中外文化交流貢獻很大。
大薦福寺經過唐末五代兵火毀盡,后來僧人重建此寺,據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1449年)碑石所刻薦福寺殿堂圖記述,有山門(連左右兩廂共九楹)、鐘樓、鼓樓、慈氏閣、正殿、天王殿、大悲殿、藏經殿、白衣閣,并有側偏廊廡等。這次重建,已將寺和塔院合并為一處,鐘樓所懸古鐘一口,重二萬多斤,據《關中勝跡圖志》記載,“鐘乃金(章宗完顏璟)明昌四年壬子歲所鑄也。本在武功縣崇教寺中,今建樓置之”。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推算,“壬子歲”應為金明昌三年而非四年。寺僧每日凌晨擊鐘于寺內,聲聞寺外數十里,音響嘹亮,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在城之南,即指此寺。此外,寺里有唐槐9株,樹粗數圍,老態龍鐘,游人觀之贊不絕口。
小雁塔是一座磚表土心塔,創建于唐中宗李顯景龍元年(707年),原15層,底層平面呈正方形,每邊11.38米,據縣志記載,“寺基周一頃五十畝,有浮塔15級,高300余尺。景龍中,宮人率錢所立,今俗呼為小雁塔”。小雁塔立于高臺之上,底層南、北各有一門。塔身從下而上逐層遞減,逐層疊澀出檐,為密檐式結構建筑,秀麗玲瓏,別具風格。
小雁塔經受了千年以上的風雨侵蝕和70多次地震的考驗,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陜西地震,塔自頂至跟中裂尺余寬縫;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年)地震,裂縫復合;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陜西又發生大地震,塔頂兩層震毀,塔裂,而塔身依然巍峨屹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地震,裂縫又復合;清圣祖玄燁康熙三十年(1691年)地震裂開,六十年(1721年)地震又復合其縫。第四次地震裂開無具體時間,小雁塔現存13層,高43.3米。
舊社會塔院一度為軍隊占用,并成為拘押進步人士的囚牢,殿宇、碑文、佛像及石刻藝術品,備受摧殘。建國后,對小雁塔進行了幾次整修,恢復塔的基座范圍,整修底層南北洞門,彌合裂縫,加固塔檐塔角增裝樓板樓梯,適當處理塔頂排水設施,安裝避雷電設備,塔身加數道腰箍,經過這幾次的整修“打扮”,小雁塔基本恢復了唐代風采。自塔內扶梯,可盤旋至頂層,臨頂放眼觀望,西安市貌盡入眼底。
小雁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未央區·大明宮遺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寶雞·太白縣·太白山》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