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凋謝的呼蘭河畔之花
在北中國,松花江的支流呼蘭河流經的一個小縣城中,誕生過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就是蕭紅。她以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和才華橫溢的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令人矚目。
蕭紅的童年是孤寂的,唯有祖父給了她愛,唯有故鄉的呼蘭河給了她樂趣。少年時代,蕭紅就讀于哈爾濱。在這個北方文化的中心,她接觸了“五四”新思潮。后來,不滿20歲的蕭紅為逃婚勇敢地離開了家鄉。流浪生活中她遭到了紈绔子弟的欺騙與拋棄,飽嘗了世態炎涼。這時,命運使她遇到了以后生活中的戰友和戀人——蕭軍,并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東三省淪陷后,他們來到上海。在魯迅的幫助下,她出版了長篇小說《生死場》 ——一本不愿作奴隸的作者寫給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書。從此,蕭紅的名字不脛而走,中國文壇又升起了一顆光彩奪目的明星。魯迅十分賞識蕭紅的才華,稱譽她是“我們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
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壇的東北作家群中,蕭紅無疑是最有天賦的 一位。童年的心靈痕跡、坎坷的人生經歷、多難的故國家園使她的筆于柔婉細膩之處多了 一份老辣與犀利。她深情地投筆于故鄉的泥上之中,吟唱著一支優美的戀歌;她又清醒地關注著世事人情,力透紙背地剖析人的靈魂。短短七八年,蕭紅創作了《跋涉》、《生死場》、《商市街》、《呼蘭河傳》、《回憶魯迅先生》等十一個集子,還有詩集、書信等。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不經意處描物敘事的技巧、誠摯自然的情感流露,都使人領略到“蕭紅風”的異彩。可惜,這顆奪目的文學之星過早地殞落了。
呼蘭河賦予了她的女兒過人的聰穎和橫溢的才情。或許是天妒紅顏,她一生在命運的遭際中輾轉,在感情生活的痛苦中掙扎,最終未能掙脫出來。與蕭軍的離異更沉重地打擊了她。
1941年底,日軍進逼香港的炮聲已清晰可聞,蕭紅因重病未能隨地下黨組織撤退的文化人一起離開危險的香港。第二年1月17日,在淺水灣的一家小醫院中,年僅31歲的蕭紅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之路,在孤寂和驚恐中悄然病逝。
蕭紅生前曾計劃創作反映哈爾濱女學生抗爭生活的長篇小說《晚鐘》和反映開墾北大荒的長篇小說《泥河》。還有十個短篇,她已擬好了題目。若天假時日,相信她會給中國文壇增添更加璀燦的瑰寶。
彌留之際的作家悲痛地喊著:“身先死,不甘,不甘。”就這樣,呼蘭河的女兒如一朵一現的曇花,在舊中國黑漆漆的漫漫長夜中凋謝了。今天的人們記起這位多才又多情的女作家,仍不免深深地為之惋惜。
上一篇:轟擊靶核“炮彈”的變遷
下一篇:進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