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史上的“水火之爭”
科學的發展與哲學思潮的潰化密切相關。歐洲產業革命不僅引起了社會制度的變革,在哲學思潮上也出現了劇烈斗爭。在地質學創立初期學術思想論戰對地質學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當時的論戰是在“水成論”者與“火成論”者之間及“均變論者”與“實變論”者之間進行的。
“水火之爭”是地質科學發展中的一段圍繞著改變地球的作用力和巖石成因而展開的。”水成論(Neptunism)是以德國地質學家魏爾納(A·G-Werner1750—1817)為代表的水成學派。他們認為水是改造地球表面的決定因素。而組成地殼的所有巖石都是從原始海洋物質中結晶、沉淀形成的,他們否認地殼運動的存在。將花岡巖視為地球生成的初期,表面全部為“原始海洋”淹沒,海洋中物質結晶沉淀,形成的“原始巖層”。“火成派”以英國地質學家赫屯(J·Hutton·1726—1797)為代表,他們認為原始熔融物質沿裂縫侵入和噴出,視為堆積物升出海面的動力和原因。花岡巖是地下高溫熔融物質冷卻后形成的結晶體。花岡巖插入到周圍的巖石中,在兩種巖石的接觸地帶圍巖受到烘烤,往往發生明顯的變質現象。花岡巖是由熾熱的巖漿冷凝而成的。所以地殼當中除沉積巖外還有巖漿巖和變質巖。
這場爭論從目前看已屬現代地質學界的一般常識問題了。“火成派”比較正確地論述了三大巖石的成因及地殼運動的影響無疑對地質學發展是一個推進。為全面建立地質學理論基礎奠定了基石。但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初初的時間里,兩派各持自己的觀點找其論據。爭論不斷地繼續著而且愈演愈烈,甚至達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爭論的前一段時期由于“火成論”者堅持萬物不斷發展變化的觀點,也受到宗教的反對,故“水成論”者興旺一時。從客觀實際出發,無論是“水成論”或是“火成論”做為一種理論體系,它們各自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產生某些地質現象的原因。無疑都有正確的一面。論戰多年的結果,是以唯物主義進化論思想獲勝。在逐步實踐過程中,擁護水成說的許多人經實地考察后發現不少與“水成論”相抵觸的現象,從而宣告脫離“水成學派”,故“水成論”終于敗下陣來。但在當時看來,對于“火成論”者是一場災難,從地質歷史長河看,“火成論”者就更接近客觀實際。這場論戰雖已結束,已成為歷史,對于“火成論”的起萌者赫屯來說,雖然到他晚年也沒有被大多數學者認可,可以說是一個不幸,但他的學說卻被后人難忘。
上一篇:地理大發現的經濟后果
下一篇:壞脾氣的球王麥肯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