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文化·孕育滇云文化的地理環境·滇云文化的周邊環境
(1) 云南地理區位和文化環境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東面與貴州相連;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接;東北、北部與“天府之國”四川犬牙相錯;西北部是青藏高原的延伸部分,與西藏毗鄰。西部則與緬甸接界,南部連中南半島的老撾、越南兩國,并與泰國、柬埔寨為近鄰。
云南處于這樣的區位條件下,從文化區位的角度看,它的北部、東部相接的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以及南部接壤的越南,由于歷史的原因,是傳統的大陸型中原文化區;西部、西南部與之相連和近鄰的緬甸老撾及中南半島諸國泰國、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歷史上則更多地受印度海洋文化的熏染,成為印度海洋文化的傳播區;緊接云南北部的青藏高原地區,是古代吐蕃文化及藏傳佛教的興盛區。由此看來,云南處于古代世界兩大文明,即具有大陸文化特色的中華文明與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印度文明的交叉地帶,又是中國內地中原文化、青藏高原吐蕃文化和中南半島海洋文化三個文化圈的邊緣及交匯地區。
(2) 云南與中國內地的地緣文化關系
云南與貴州,從地緣關系上看,是一個整體,即云貴高原。相同的地理環境使云南東部與貴州西部,部族相連,習俗相近,文化相同而關系十分緊密
早在兩千多年前,滇蜀的先人就已跨越金沙江天塹,開始了經濟文化往來。最早傳入滇云的中原文化,便是由蜀跨過金沙江南下云南的。歷史上滇蜀交往最為密切,滇云士人思蜀、向蜀、習蜀的傾向十分明顯,師學巴蜀,一直是滇云文化發展的一大特點。這是滇、蜀地理相接,山水相連,在文化傳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金沙江流至四川后,江水漸漸開闊,便于行船,自古以來千舟萬帆川流不息。云南沿金沙江可通川鄂蘇,進入中華文明的腹地;先進的中原傳統文化可以溯水而上,深入滇云大地,在云南不斷傳播和影響著云南文化的發展進程,長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傳輸通道。特別是在元明清以后,長江流域大量移民滇云,中原內地發達的文化也隨之而來,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藝術、思想觀念涌入云南,更深刻地改變了云南的文化構成,迅速縮短了云南與內地文化進程上的差距。長江是滇云文化與中原文化統一發展的強勁紐帶。
珠江也是中原文化與滇云文化接觸的又一媒體。唐代發展起來的滇桂南盤江邕州道,到宋代,由于大理買馬的興盛和川滇交通的閉塞,使云南沿珠江往黔桂的大理買馬道成為當時中原文化傳輸云南的主要通道。
云南北部橫斷山縱谷地帶,是青藏高原的延伸,高原上一個個深邃的山谷是滇西北民族及藏民游走畜牧的走廊,唐代吐蕃勢力曾經由此深入到云南的腹地洱海地區,吐蕃文化滲入滇西北地區,極大地影響這一地區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風俗、宗教信仰,今天滇西北的大部分地區也還是藏傳佛教流行區。
(3) 云南與東南亞鄰國的地緣文化關系
山川同源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云南與東南亞國家民族的親緣關系,中越邊境地區有傣、克木、苗、瑤、哈尼、拉祜、仡佬等民族,中緬邊境地區有傣、景頗、阿昌、栗僳、佤等民族,他們跨境而居,族源相同,風俗一致。這些親緣民族,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素養、宗教信仰方面有很多相同之處,可以說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云南境內三分之二的山區,其民族成分、民族分布格局、經濟形態、社會形態、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發育程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均與中南半島的東南亞國家基本相同。
親緣地理、親緣民族必然造就親緣的文化關系。古代云南,是中國中原文化自北南下與東南亞海洋文化——確切地說是在印度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東南亞海洋文化自南北上的交匯地,今天在中南半島的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寶庫中,之所以蘊含著那么多的中原文化成分,就是中原文化首先由云南的先民吸收后,經過同源山水的通道作用和親緣民族的親和作用,傳播交流到那里的。同樣,云南也長期受東南亞海洋文化的滲透影響,與地方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滇云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云南優越的地理區位以及與內地、東南亞國家地理親緣關系,使這片溝壑縱橫,高山阻隔,遠離古代文明中心而貌似閉塞的內陸地區,憑藉它那獨特的帚狀水系和倒擎天下的形勢,通過云南先民為沖破閉塞所進行的智慧和艱苦卓絕的奮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辟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南方絲綢之路,從而使云南不僅成為世界兩大文明交往的大陸橋,也成為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匯地。這也許就是滇云文化豐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篇:滇云文化·孕育滇云文化的地理環境·滇云文化發展的中心地域
下一篇:東北文化·東北民族的風俗習慣·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