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歌舞戲音聲已絕響
漢代以來,隨著歌舞音樂的發(fā)展,不少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促使歌舞音樂中戲曲因素的增加,顯露出早期戲曲音樂的萌芽。例如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就有關于漢代觝戲《東海黃公》情節(jié)的描寫,可以看出它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內容。又如產生于南北朝時期的《大面》(即《蘭陵王入陣曲》)、《撥頭》、《踏謠娘》、《參軍戲》等都是具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加上戲劇性表演的歌舞,到了唐代得到更廣泛的流傳,已普遍稱之為“歌舞戲”了。
到了唐代初年,又出現了《合生》這種歌舞戲,它是兩人合歌對舞的形式,隨事生發(fā)。表演者是一生一旦,分扮男女人物,通過歌唱舞蹈的表情動作來表演一定的情節(jié)。
中唐時期出現一出《旱稅》歌舞戲,內容是寫貞元二年(公元1804年)關中大旱,顆粒未收。京兆尹李實卻不顧人民的死活,仍照常抽稅,很多農民只好拆毀住房將磚瓦木料賣了錢或將尚未成熟的麥苗出賣以交稅銀。此事激起優(yōu)人成輔端的義憤,大抱不平,利用在皇帝面前演戲機會,演出了諷刺李實的《旱稅》這個歌舞戲。此戲由幾十首曲子組成,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作了深刻揭露。李實大為惱怒,就以誹謗朝廷的罪名奏稟皇帝,皇帝便下令殺害了成輔端。
《旱稅》以外,當時還產生了揭露官府強迫人民賤賣貴買的《劉辟責買》和反映農民貧困生活的《麥秀兩歧》等歌舞戲。
總之,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這個歷史時期我國古代歌舞戲有了重大的發(fā)展,出現了大量內容豐富、品種與演出形式多樣的歌舞戲。這些事實已充分說明這個歷史時期正是我國戲曲形成的主要時期。這些有故事情節(jié)的歌舞正是后世舞劇、戲曲的雛型,它在中國戲曲形成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遺憾的是,在這個漫長歷史時期中產生的這樣豐富多采的歌舞戲的音聲都早已絕響。否則它將為我國提倡大量的戲曲音樂發(fā)展史的豐富而生動史料。發(fā)展了幾百年的歌舞戲,在這個歷史階段留下的典籍中只是一些語焉不詳的記述。
上一篇:殘菊飄零滿地金
下一篇:漢明帝大搞逼供信,冤案遍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