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蓋坦運動的興衰
哥倫比亞蓋坦運動的創始人豪爾赫·埃利塞爾·蓋坦(Jorge EliecerGaitan 1903—1948)出生于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埃希普托區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924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國立大學,隨即赴意大利皇家學院攻讀犯罪學。1929年7月,蓋坦以自由黨身份當選為國會眾議員。
1933年4月30日,以蓋坦為代表的左翼自由黨人在首都波哥大召開大會,宣布成立全國革命左派聯盟,蓋坦當選為領袖。該黨堅持反對美國壟斷資本的壓迫與剝削,維護哥倫比亞的主權與獨立;抨擊天主教干涉政治生活,主張對現存的社會制度進行改造;實行生產資料國有化政策,取消大土地所有制,將莊園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為了實現黨的綱領,蓋坦號召全體黨員向社會各界廣泛進行社會改革的宣傳運動,史稱“蓋坦運動”。許多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以及中小工商業者紛紛加入該組織,使之成為廣泛的群眾運動。他們還深入農村,組織農民聯合會,領導農民進行反對大土地所有制的斗爭。
全國革命左派聯盟的許多領導人在1935年的議會選舉中獲勝,蓋坦亦當選為國會議員。新任總統、自由黨領袖阿方索·洛佩斯·普馬雷霍同意進行社會經濟改革,蓋坦因此宣布停止全國革命左派聯盟的政治活動,而任自由大學校長,1937—1938年任波哥大市市長,1940年加入中央政府,先后任教育部長、勞工部長等職。
蓋坦為了競選總統,于1943年辭去勞工部長職務,翌年宣布恢復蓋坦運動,重申全國革命左派聯盟的綱領,為建立代議制民主政府、實行國有化政策及最低工資額、八小時工作制、耕者有其田等社會改革而斗爭,深得群眾擁護。1947年議會選舉中,蓋坦運動成員獲得大部分議席,自由黨兩派合并為“自由—蓋坦黨”,并選蓋坦為其領袖,該黨加入保守黨政府。
1948年3月,由于保守黨佩雷斯政府實行獨裁統治、鎮壓民主力量、追隨美帝的政策,自由—蓋坦黨人決定退出政府,導致了保守黨政府的危機。同年,蓋坦在波哥大舉行的第九屆泛美會議上,揭露美國利用泛美大會控制拉美各國的陰謀,號召拉美各國人民團結起來為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而斗爭。因此,親美的哥倫比亞佩雷斯政府在美帝國義的唆使下,1948年4月8日暗殺了蓋坦。這一卑劣行徑,激起了哥倫比亞各地舉行的抗議示威和波哥大武裝起義。武裝起義遭鎮壓,宣告了蓋坦運動的結束。
蓋坦迷戀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度,多次停止全國革命左派聯盟發動的蓋坦運動,與自由黨保守派妥協,削弱了革命力量,最終葬送了蓋坦運動。
上一篇:和戰不定致敗績
下一篇:國民黨政府的重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