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熱
出國,如今是熱門話題。雖然它的波及面及影響已遠遠超出教育界的范圍,但由于出國者和即將出國者絕大多數是大學畢業生或研究生,而且出國者多是出去學習深造的,所以它首當其沖地影響著教育界。
據統計,自1978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生數量與年俱增。至1988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已超過7萬人。在一個問卷調查中,有73.96%的大學生明確表示自己想出國。有些在校研究生甚至不惜中途退學,換取早日出國的可能。許多出國人員,包括國家公派或單位選派的留學生、進修生學成后逾期不歸,也給解決出國熱問題增加了難度。黃辛白在1988年5月4日,對新華社記者發布談話時公布1987年我國派出留學生數是4703人,回國數只有1605人。
回顧歷史,今天的出國留學熱與孫中山、周恩來、鄧小平或華羅庚、錢學森的時代有著極大的不同,前輩們追求的是救國救民的真理、治理貧窮落后的科學,而今天出國的動力更多的是個人原因。據調查,有64.63%的大學生想出國是為了深造、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社會地位。
必須看到,粉碎“四人幫”后,我們黨和國家多次提出把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并做了大量實際工作,但是,問題并沒有完全得到解決,主要表現在:
第一、“腦體倒掛”現象依然存在。當今世界各國基本上是腦力勞動者的工資收入高于體力勞動者,而在我國情況則相反。據有關部門調查表明,北京市科技人員的工資在十二個行業中排行第九;1987年工資以外的獎金、津貼等收入,教育文化系統在十二個行業中倒數第一。如果與個體戶、經商者相比,知識分子的工資收入則更少。難怪社會上流傳著“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搞計算機的不如賣燒雞的”順口溜。
第二、生活待遇低。知識分子住房困難,特別是廣大中小學教師住房相當困難。不少青年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教師等房結婚或婚后無房,過著“同地分居”的生活。
第三、工作、科研條件差。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我國知識分子的工作、科研條件大多不夠理想。科研設備短缺、落后,圖書資料不全,科研經費缺少等現象普遍存在。
第四、人才管理流動制度不健全。由于各方面的改革不配套,國家一再鼓勵的人才合理流動實施起來極其困難。現存的勞動人事制度對學校、科研單位的人員編制卡得很死,多余的人流不走,極需的人才進不來,使得人才流動無法實現。
出國熱的持續升溫是弊大于利的。在我們國家急需大批人才的今天,數以萬計的知識分子流向國外,不能不令人憂心忡忡。不少有識之士憂慮,大批優秀專業人才的出走以及他們在國外的長期滯留,對于正在艱難條件下進行“四化”大業的祖國來說,是很大的損失。
上一篇:凡·高的悲劇
下一篇:分裂遭削弱,英雄死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