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矯揉作態(tài)
《兒女英雄傳》是清代道光年間的一部長篇小說,本名《兒女英雄傳評話》,又名《金玉緣》。小說寫安驥的父親安學海被上司所陷,安驥帶了銀子去援救,路宿悅來店,經能仁寺,遇上圖財害命的腳夫、和尚,幸被俠女十三妹(即何玉鳳)所救。在此以前就困在寺中的張金鳳也同時被救。兩人經十三妹作媒,結為夫婦。而十三妹自己的父親亦為人所害,她立志報仇。安父遇救后,在歸途中遇十三妹,告訴十三妹她父親的仇人已被朝廷誅殺。十三妹因愿望已實現,就動了出家的念頭,被眾人勸阻,最后也嫁了安驥。作者結尾,安驥功成名就,位極人臣,張金鳳、何玉鳳和睦相處,又各生一子。安學海夫妻也壽登期頤,子貴孫榮,書香不斷。
小說對當時官吏們的貪臟枉法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相互傾軋有一定程度的揭露,有些篇章描寫科舉時代的社會風尚和心理,在客觀上具有《儒林外史》的旨趣和諷刺意味。小說在藝術上也有相當成就;十三妹的形象前半部比較鮮明,富有俠義氣息,加之作品運用了流暢的北京口語,因而敘事狀物、言談對話都顯得生動活潑、詼諧多趣。
然而從總體上來看,小說更多的是在宣揚忠孝節(jié)義。安學海父子身為臣子,極力報效朝廷,是忠。安驥千里救父,何玉鳳立志為父報仇,是孝。張金鳳、何玉鳳共事安驥,一面幫助丈夫成就功名,一面治家理財,孝敬翁姑,是節(jié)。烏欽差是安學海的門生,所以他要為安學海昭雪冤獄;安學海是何玉鳳祖父的弟子,所以他要棄官尋訪何玉鳳。這是義。于是,安學海父子、張金鳳和何玉鳳都成了忠孝節(jié)義的化身。他們恪守三綱五常,是既有“兒女真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龍鳳”,所以他們都能得到好的結果,享受富貴榮華。這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庸俗的封建理想。
正因為人物成了忠孝節(jié)義的化身,所以人物的性格描寫顯得極不真實。就拿何玉鳳來說,她最初是一個俠女形象,但與安驥成婚后,俠氣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她變成了安家孝順的媳婦,溫情脈脈的妻子。在小說第八回,她對張金鳳說:“你我不幸托生個女孩兒,不能在世上烈烈轟轟作番事業(yè),也得有個人味兒。有個人味兒,就是乞婆丐婦,也是天人:沒些人味兒,讓他紫誥金閨,也同狗彘。”而成婚之后,卻行出這樣的酒令:“賞名花,名花可及那金花?酌旨酒,旨酒可是瓊林酒?對美人,美人可得作夫人?”她希望丈夫功成名就,插金花,赴瓊林宴,而她自己也要作夫人。昔日的俠女,一下子變得庸俗不堪。這種性格描寫,不過是作者封建庸俗思想的演繹和圖解,是極不真實的。
上一篇: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
下一篇:兒童劇作家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