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與后金(清)遼東之戰(1618~164年)
明萬歷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至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后金(清)為入主中原,與明軍在遼東進行的戰爭。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以報“七大恨”為號召,率步騎2萬(一說4萬)分兩路向明軍進攻。明朝廷以楊鎬為兵部左侍郎兼僉都御史經略遼東,并從各地調兵約11萬,號稱47萬。萬歷四十七年三月,明軍從東南西北分四路會攻金都赫圖阿拉。努爾哈赤采取“恁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集中6萬人馬,于薩爾滸(今遼寧新賓西、渾河南岸)先殲滅明西路杜松軍,再回師滅北路馬林軍和東路劉綎軍。四路明軍僅南路李如柏全師而退。七月,明朝廷用熊廷弼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實施積極防御政策,遼東形勢趨于穩定。但一年后,熊廷弼為閹黨彈劾而罷官。明朝廷改以袁應泰經略遼東。袁應泰一反熊廷弼之所為,務寬大,失警惕,致使防守松弛。天啟元年(1621年),后金攻陷沈陽,明總兵賀世賢、尤世功等戰死。之后,后金軍又陷遼陽等大小70余城。袁應泰兵敗自焚。努爾哈赤遷都遼陽,旋又遷都沈陽。明廷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但以閹黨王化貞為廣寧(今遼寧北寧)巡撫。熊主守,王主戰。天啟二年,熊廷弼竟被問斬。明朝廷命兵部尚書孫承宗督師經略薊遼,初步穩定了遼東戰局。天啟五年,孫承宗又為閹黨彈劾而被罷官,由不諳軍事的高第為經略。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率13萬人馬,包圍寧遠(今遼寧興城)。高第擁兵不救。袁崇煥及參將祖大壽等率軍民憑城固守,激戰數日,終于擊退后金軍的進攻。努爾哈赤被火炮擊傷,退回沈陽后不久死去,其子皇太極繼位,改元天聰。
皇太極于明天啟七年(后金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攻明寧錦防線,傷亡巨大,被迫撤退。
兩次兵敗寧遠,皇太極深感寧錦防線難于突破,遂放棄強攻堅城戰術,繞過寧錦,由明防守薄弱處深入明朝腹地。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遣兵取道蒙古攻至京師(今北京)城下,巧施反間計,次年害死其勁敵袁崇煥。崇禎九年,時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已發展到川、陜、豫地區,使得明朝兩面作戰。皇太極遂于崇禎十三年四月派軍圍錦州。明總督洪承疇率8鎮總兵計步兵13萬、騎兵4萬援錦,集結于寧遠城。崇禎十四年八月,明軍于松山會戰失敗,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城,俘洪承疇。三月祖大壽率部獻廣寧城降清。四月清軍破塔山(今遼寧葫蘆島東北)、杏山(今遼寧錦州東南),鎮外四城皆被清軍占領。長達20余年明與后金(清)的遼東戰爭,以明軍失敗而告終。
上一篇:《明萬歷抗倭援朝戰爭(159~159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明嘉靖后期御倭之戰(1547~1565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