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
清朝御法抗日英雄、軍事謀略人物。字淵亭,別名劉義,1837年生于廣東欽州縣古森垌小峰鄉一個農民家庭。貧苦的生活,使他沒有機會讀書識字,13歲便外出做灘艇傭工,因諳熟江河水情,被推舉為帶水的灘艇師。16歲那年,父母在貧病中先后死去,他靠著父親傳授的一身武藝,在江湖上闖蕩。1857年,投奔上思隆安地區的天地會旗頭鄭三,從此開始了他曲折而又頗具傳奇色彩的軍事生涯。當時各種隊伍的性質十分復雜,有反清復明的天地會黨,也有結寨自保的地主團練。為了求得安身之地,劉永福先后投效過幾支農民隊伍,并在這過程中逐漸聚集起部眾200余人。1865年,他率眾來到廣西安德,投奔勢力最大的天地會武裝吳亞終部。同年,在安德神廟祭旗建軍,仿廟中懸掛的七星黑旗制成黑旗,“黑旗軍”由此創立。1867年,清軍趁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前來圍剿吳亞終起義軍。劉永福率黑旗軍300人入越,暫時擺脫了清軍的圍剿,但受到盤踞當地的白苗土霸盤文義的襲擊。黑旗軍設計除掉了盤文義,從此聲威大震,越南朝廷授劉永福七品千戶官職。70年代初,已占領越南南部的法國侵略者又將魔爪伸向北方,越南政府請劉永福出兵抗法。劉永福率黑旗軍擊敗了北犯法軍,迫使法國當局與越南言和。1882年,法國殖民者再度北侵,劉永福又接受了越南政府的請求,率黑旗軍南下抗法,與法軍展開了英勇的搏斗,對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給予了有力的支持。1894年4月,中日大戰一觸即發,臺灣孤懸海外,防守薄弱,于是清廷起用劉永福幫辦臺灣軍務。1895年4月,清軍在戰爭中慘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來,臺灣人民悲憤交加。6月7日,日軍占領臺北。面對強兵壓境的危急局勢,劉永福甘“冒違君之罪”,肩負起抗擊日寇的重任。他首先動員臺灣人民武裝起來,團結各地自發興起的抗日義軍,節節抗擊南下的臺北日軍。由于劉永福率部頑強抵抗,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價。便不敢孤軍冒進,暫停南下。而清政府卻封鎖臺灣,斷絕抗日軍民的軍械糧餉來源,使抗日事業處境艱難。9月中旬,侵臺日軍增加到八、九萬人,分兵兩路進攻臺南。抗日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而敗。
上一篇:劉徹
下一篇:劉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