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亂后世的古代偽書
前人為我們留下了一批豐厚而又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我們便可以更多地掌握我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史料,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歷史。然而這些材料中,許多都是真偽相雜,不易辨別的偽書。這些偽書,足令從事研究的人費盡心思去考辨。許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為偽書所誤,得出錯誤的結論。
這些偽書,作偽的情況很多。梁啟超《偽書真偽及其年代》將偽書作偽的情況分為十類。包括:1.全部偽。如《鬼谷子》。2.部分偽。如《莊子》。3.前書已佚,后人盜用書名作偽書。4.前人只有書名而后人托書名而作偽。5.內容不盡偽而書名偽。如《左傳》一書,現在傳世的《左傳》,已非原來的《左氏春秋》,而只是《左氏春秋》的傳解本。6.內容不盡偽而書名、人名皆偽。如《商君書》。其中一部分作品很可能是商鞅所作,卻被當成戰國時的法家雜著。7.內容及書名皆不偽而人名偽。如《孫子》十三篇本為戰國時書,有人便以為孫武作,或以為孫臏作。8.盜襲割裂舊書而成偽書。如郭象《莊子注》,其中十之八九為向秀所注,為郭剽竊。9.偽后出偽,使偽書不止一種。如今文尚書只二十八篇,武帝時孔壁古文尚書多出十六篇,后東晉時又多出另外不同的十六篇。10.偽中益偽。即有的偽書,經多人改動,偽中益偽。
古今偽書有多少種?這個數字恐怕很難確定,因為有一部分書目前尚難辨真偽。張心徵《偽書通考》將確認的偽書和疑偽的書目列為一千一百零四種。其中與文學研究有關的也有四五百種。如“經部”中偽或疑偽的書目,《易經》類有二十三部,《尚書》類有八部,《詩經》類有七部,《禮記》類有十四部,《春秋》類有九部,四書類有九部。再如“集部”中的確偽或疑偽書目,別集類有四十三部,詩集類有二十一部,詞曲類二十一部,總集類三十六部,詩文評論類二十三部等。幾乎每一種早期的著作(如先秦兩漢時期),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偽的成分。
偽書的出現,給后世研討文學的人帶來了許多困難。例如徐陵《玉臺新詠》把“古詩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樓”等九首詩列為西漢枚乘所作。如果不解決這些詩歌作者的真偽問題,就無法準確地描述我國古代五言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再如談到詞人之祖,人們大多認為是唐代的李白。因為有兩首詞相傳是李白作的,一首是《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首是《憶秦娥·簫聲咽》。另外,《尊前集》也把十余首另外的詞列在李白的名下。這樣看來,李白不僅是詞曲之祖,他的詞作數量也很可觀了。然而事實上,上面提到的兩首詞的作者是否確是李白,人們的證據還不十分充分、至于《尊前集》所列的另外的十余首,則肯定是后人的偽作。對于這些材料,如果不下一番去偽存真的分析、鑒別,導致錯誤的結論是很難免的。
隨著辨偽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古書的“真面目”呈現了出來。我們相信,隨著古籍整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古籍偽書的缺憾能逐漸得到彌補。
上一篇:惹不起也躲不起的“旗地”
下一篇:拳擊場的“金公雞”竟淪為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