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輕信公孫淵
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政治上反復無常,魏明帝封他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他又于233年,派宿舒、孫綜奉兵向東吳稱臣,孫權很高興,為此實行大赦,立即派張彌、許晏為使節,將軍賀達率兵萬人,帶著大量的金銀珍寶,乘船渡海,封公孫淵為燕王。滿朝文武大臣自丞相顧雍以下都認為:對公孫淵不可輕信,不應對他寵遇太厚,派遣一部分吏兵,護送宿舒、孫綜回去就可以了,孫權拒不接受。元老張昭說:“淵背魏懼討,遠來求援,非本志也。若淵改圖,欲自明于魏,兩使不反,不亦取笑天下乎!”反復勸諫,孫權認為這是使他在眾臣面前失掉了皇帝的面子,不但不聽,反而要殺張昭,張昭聲稱有病,不再參加朝會。
公孫淵知道吳國距離遼東很遠,難于依靠,就把張彌、許晏殺了,把他們的首級傳送到魏國的京城,金銀珍寶被沒收,士兵也都成了俘虜,魏國授予他大司馬,封他為樂浪公。孫權聽到之后,勃然大怒,準備不顧一切率兵親征,經過陸遜等大臣反復勸諫乃止。輕信公孫淵的結果不出張昭的預料,孫權為了挽回影響,維護自己的面子,多次派人慰問張昭,他還是稱病不起,孫權外出經過張昭的家門,大聲招呼他,他還是以病重為由沒有出來,孫權下令放火燒大門,他還是沒有出來,孫權只好下令滅火,在門口等了很久,張昭才在他幾個兒子的攙扶下出來朝見孫權,孫權把他帶回皇宮,反復申說自己的錯誤,張昭不得不又繼續參加朝會了。這是因為孫權和張昭的關系非同一般,遠在孫權之兄孫策和其母吳氏臨終時,都曾把孫權托付給張昭,讓他大力輔助以成帝業,盡管如此,孫權能夠承認錯誤,知恥近乎勇,說明他到底并非庸主。
唐太宗曾說:“自古人君為善者,多不能堅守其事。”孫權晚年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輕信公孫淵,“宣達賜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為暗塞,實為無道。”(裴松之語)這是因為自古帝王具有無限的權力,無人監督,視臣民如草芥,可以為所欲為。這也啟示我們:一個人作事,要想善始善終,就應當嚴于律己,把自己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領導者身為領導更要博采眾議,力戒主觀,才能避免失誤。
上一篇:孫權自謂優于齊桓公
下一篇:孰敗孰勝——明前七子何李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