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中的糧食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里,糧食生產是擺在國家面前的頭等大事。
1979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持續高速發展,到1984年,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是,1985年,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大幅度減產,由上年的4.037億噸減為3.791億噸,下降7%。
縱觀1985年,我國農村改革進入了第二個時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調整產業結構和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1979年以來,由于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這就有必要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但是,由于對1985年的糧食形勢估計過分樂觀,認為全國糧食的總供給已經大于總需求,糧食已經“過剩”,而且由于在部分產糧區倉儲飽和,發生了“賣糧難”現象,特別是由于收購糧食實行超購加價的政策,在銷售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收購越多,國家財政補貼的負擔越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糧食統購派購制度作了重要調整,改為合同定購制。
糧食的合同定購制將農民帶入了風險較大的市場性收購制,由于確定合同定購指標為790億公斤,比1984年實際收購數減少約150億公斤,給農民發出了如果多種國家不再多收的信號;因為糧食生產波動性較大,農民不愿承受較大的風險,而且85年物價上漲,使85年糧食合同價實際上低于85年的價格,打擊了農民的種糧的積極性;由于微觀政策操縱上的失誤,對于國家急需的糧棉油不放開,實行嚴格的合同定購制——“統”,對蔬菜、水果等實行放開政策——“放”,挫傷了種糧農的積極性;由于84年的人均擁有糧食395公斤,離2000年的目標年人均800—1000斤的下限僅差10斤,使人們產生了“糧食過關”的思想,遂將資金重點投入工業生產,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奪去了農業的大量資金和人力。
1985年糧食大減產,除了有些地方災情較重外,透過糧食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下降的現象,由上可以看出,若干新出臺的經濟政策,特別是糧食合同定購價格低,而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大,使糧食的比較利益下降,這是造成糧食大減產的深層內因。
1986年后,由于政府重視,并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使糧食生產有所回升,到1989年,糧食總量已接近1984年水平。
回顧1979年來糧食生產實踐,給我們以深刻啟示。
1984年以前糧食生產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一系列農業政策的制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科技的發展及資金、人力、物力投入的增加。
1985年糧食生產大滑坡,再一次給中國糧食問題敲響了警鐘,它再一次證明,糧食問題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進程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長期未能解決好的一大難題。
1985年后,我國糧食生產緩慢回升,但仍未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雖然1989年糧食總產量接近1984年,但人均占有量卻大大低于1984年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問題,將是長期籠照在中國大地上的陰影。
上一篇:陰影中的微光
下一篇:音樂天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