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之憾
研究笑的藝術,自然會想到南方滑稽的前輩名家劉春山、王無能、徐卓呆、江笑笑、范哈哈……。然而,在有限的文字資料中難以想象出他們的聲容笑貌,因乏于音像資料傳世,不能不使人感到遺憾。
四十年代初,上海“張冶兒滑稽劇團”旅津演出《一碗飯》,被相聲家常寶堃發現,決定移植為通俗話劇,由他和陳亞南、荷花女擔任主演的“兄弟劇團”上演。通過了番酬酢,張冶兒慷慨地相贈劇本,交流演技。由兄弟劇團編導張鶴琴先生改編后,在南市慶云戲院首演。此后十年,遍演京津,成為保留劇目。張鶴琴曾戲稱:“張冶兒夠意思,為我們留下了一碗飯,我得讓南戲北紅。”
五十年代初,上海亞聲笑劇團在津天祥市場三樓天升戲院上演《開無線電》,演員在特制“收音機”內學唱戲曲小調,同臺的演員則因喜好不同而隨時撥動電鈕,更換節目。因模型內的演員學唱維妙維肖,兼能演奏樂器,頗為觀眾贊許。1959年,歡慶建國十周年時,天津市曲藝團常寶霆、白全福曾以此形式表現新內容,定名《聽廣播》。
五十年代中期,上海大公滑稽劇團在津中國大戲院演出《三毛學生意》,文彬彬演三毛,嫩娘演小英,于真切中見風趣,許多臺詞和夸張的形體動作,不時引起滿堂笑聲。
1963年春,上海滑稽話劇團姚慕雙、周柏春、袁一靈、筱咪咪等在津人民禮堂等處公演《笑著向昨天告別》、《滿園春色》和一組“獨角戲”,并和天津著名相聲演員馬三立、趙佩茹、高英培、劉文亨等進行了聯歡演出。由周柏春逗,趙佩茹捧的《猜謎語》,集南北兩派之精華。袁一靈的南派《歪講三國》和《金陵塔》也頗具特色。笑咪咪的《調查戶口》演出后即被天津演員移植。姚慕雙也要去馬三立、趙佩茹合演的《十點鐘開始》。限于條件,這些滑稽的優秀節目沒能錄音。
往事可鑒,來者可追,為了不使藝壇奇珍絕響,有關部門應抓緊對名家名作的征集、整理,力爭音、像、文、曲齊備。繼往開來,促進改革創新。如年逾古稀的楊華生近年來一直活躍在滑稽舞臺上,并來北方演過南派滑稽《各地方言》等,未知其代表作可有音像制品問世?對搶救高齡藝術家的節目應有緊迫感啊!
近一時期,中央電視臺并各地方臺播放了連續劇《瞎子阿炳》,其中表現阿炳彈唱新聞的情節,使人聯想到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小熱昏”,也是以編唱新聞的滑稽說唱為主,兼售梨膏糖的。杜寶林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能曲多、編詞快,唱得有聲有色,做得生動活潑。然而,他擅唱的曲調和常用的表演方法,也沒能保留下來。在弘揚民族文化中,如何進一步發揮說唱藝術的潛能,“說唱新聞”也是一種方式。至于“小熱昏”如何溶入“冷明”進行改革,使其具有宣傳、認識、審美、娛樂功能,還有待于志士們的努力!
相信,只要同心同德,定能減少憾事。
上一篇:混戰割據下的“軍閥經濟”
下一篇:激進的維新志士——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