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
中國古代著名軍事謀略著作,宋代頒定的“武經”之一。戰國時衛國(今山東曹縣北)人吳起撰,現存最早刊本系南宋孝宗、光宗年間刻《武經七書》本。今本《吳子》約5,000字,僅為《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吳起》四十八篇的一部分。共分《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和《勵士》6篇。《吳子》向與《孫子》并稱,軍事政治謀略思想頗為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3點:(1)“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治國戰略。他強調首先搞好國內政治,“教百姓,親萬民”,修德行仁,達到國家內部的協調統一,方可對外用兵;同時又強調必須加強國家軍事力量,要“簡篡良材,以備不虞”。“先戒為寶。”(2)隨機應變的戰術思想。《吳子》十分重視戰爭中各種事物的差別和變化,強調要偵察了解敵方軍隊的素質、將帥特點,所占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掌握戰場的變化,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作戰方法。總結出了在何種情況下“擊之勿疑”,“急擊勿疑”,“避之勿疑”等帶有規律性的戰術原則。(3)“以戰為勝”,“教授為先”的治軍謀略思想。他認為軍隊能否致勝,不完全取決于數量的多寡,重要的是依靠軍隊的質量。要求應把軍隊練成“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的軍隊;要發揮士卒的各自特點,使其“樂戰”、“善戰”、“樂死”;將帥要有優良品德和深邃的謀略,具備“理、備、果、戒、約”5個條件,懂得用兵“四機”強調“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以勵士兵”。《吳子》受到歷代中外政治家、軍事家的重視,唐初魏微曾將其內容收入《群書治要》,供治國安邦參考。現有日、英、法、俄等多種譯本流傳、被西方人士稱為“箴言”和“無價的真理”。
上一篇:呂不韋
下一篇:吳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