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場案
康熙五十年,又發生了轟動一時的江南科場案。九月九日發榜之時,人們發現,歷來出文人的蘇州府只上榜十三人,有些文人薈萃的府幾乎無人入榜,而揚州鹽商子弟卻占了大多數(當時的揚州鹽商,是國內最富有的商人,但一直為士人所瞧不起),于是群情大嘩。蘇州諸生一千多人,制作了五路財神像抬入府學明倫堂;還有人把貢院的匾額糊成“賣完”二字;還有人貼上“趙子龍一身是膽,左丘明兩眼無珠”的對聯,以諷刺左必蕃、趙晉兩主考公然納賄,錄取私有。兩江總督噶禮因事先與左、趙兩主考狼狽為奸,收了鹽商的大量賄銀力壓下去。奉命前往處理此事的吏部尚書張鵬翮,因為任安慶知府的兒子是噶禮的手下人,因而也幫助噶禮掩蓋。湊巧,江蘇新巡撫張伯行也在這時到職,他因為與此案毫不牽連,又想在初上任時提高自己享譽已久的清官名聲,決心查個水落石出。張伯行查出了噶禮涉嫌的部分事實,立即上折。噶禮依仗自己是旗人,又是張伯行的上司,便羅織一些罪名,反彈張伯行。于是,科場案變成了官場內部正邪斗爭的大案。由于噶禮、張伯行互相彈劾,康熙帝一時難辨真偽,就把兩人同時解職,仍讓張鵬翮等人審理此案。張鵬翮此時更大膽包庇噶禮,誣告說張伯行對噶禮的彈劾全是假的。康熙帝又命穆和倫、張廷樞兩大臣再審,他們草草地審了一下,論定張鵬翮的結論是正確的。一樁顛倒黑白的冤獄眼看就成立了,幸虧康熙帝心細,知道張伯行素有第一清官的名聲,結論必有問題,又命九卿大臣與司法、審判、監察機構的主管官員再次會審。這次終于察出實情,噶禮被革職,張伯行復任。查到的主要行賄情節有,歙縣舉人以八千兩銀子賄買,主考官收賄銀八百兩,趙晉也直接收賄。此案處理的結果,趙晉等三人處斬,另兩人畏罪自盡,還有多人被流放。左必蕃未被查出受賄活動,只予革職。這一大案判決之后,又牽累了八年前的狀元王式丹。他因為與趙晉是同年,恰病假在家,曾至獄探望趙晉。趙晉第二天就被處死了,然而傳出一種流言:王式丹探監,是企圖用生病的老仆把趙晉偷換出來,偷換未成,老仆已外逃。于是,王式丹被關入監獄,并通緝那個“出逃”的老仆。通緝幾年沒有結果,王式丹才不明不白地被釋放出來,這又算是科場案節外生枝的余波。
封建時代的科場案件,普遍都有夸大和從重的趨向,這主要是因為,科場選人不僅是一個人才選拔的問題,不僅關系到統治人才的質量和封建國家的統治基礎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因為科場選人是直接與統治階級不同的政治利益相聯系的,它所反映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斗爭,而普通讀書人則往往不知不覺成為這種斗爭的犧牲品。所以竟至有人翻致流傳極廣的《功學詩》,寫下這樣悲憤的詩句:“少小休勤學,文章誤了身,遼東三萬里,盡是讀書人!”(遼東指今吉林、黑龍江一帶。明代這里人煙稀少,是犯罪官員充軍做苦役的地方。)
上一篇:并非要素的“要素”
下一篇:建國君民,教學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