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舛的舒曼
德國作曲家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義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他一生頗多坎坷,命運多舛,盡管如此,他卻留給世人大量的優美動聽、浪漫抒情的音樂作品及音樂論著。
舒曼自幼接觸了文學與戲劇,六歲時開始學習音樂。最初他跟當地一位管風琴師學習鋼琴,即顯示出非凡的才華。因而頗具遠見的父親在1825年曾想請韋伯進一步給孩子上課,但未能如愿。這似乎是舒曼的第一個遺憾。
當舒曼十六歲時,仁慈又關懷倍至的父親去世,這對他打擊不小。然而滿懷曲型的浪漫主義激情的舒曼卻是在音樂、詩歌、戲劇、美術之中渡過了他的青年時代。在寫作鋼琴曲的同時他也寫下了很多贊美詩篇。他才華洋溢,多情善感,往往從一極端墮入另一極端,處處充滿著矛盾沖突。十八歲時,他遵從母親意愿,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和哲學。從此他整日沉思,不肯開口。這種病弱的神經使他一生無法擺脫憂煩與苦惱的境界。
1829年,舒曼有幸結識著名鋼琴家、音樂教育家弗德里希·維克(1785—1873)和他女兒克拉拉(1819—1896),從而拜維克為師,嚴格系統地學習鋼琴與和聲。第二年終于徹底放棄法律學業,開始了音樂家生涯。
由于舒曼夢想做一名大鋼琴家愿望過于強烈,故練琴艱苦異常,特別是他用布帶懸掛右手第四指的方法,又用力過猛,以致手指傷殘。使他當演奏家的美夢破滅,對他又是一次沉重打擊。
從此舒曼專心致至從事創作并于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志》,生性熱情敏感且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舒曼向“沙龍藝術家”們宣戰了。他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840年舒曼同其老師的女兒一卓越的女鋼琴家的克拉拉·維克結婚。然而這完美的婚姻,卻來得困難重重。維克始終堅決地反對,甚至曾長時間迫使他們分離,弄得舒曼痛苦不堪而不得不投訴法院,才獲得幸福。李斯特稱贊:“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和一個技藝超群的人結婚,不能在藝術中看到有比這更大的幸福、更高的調和一致的了。”這一年,舒曼在音樂方面獲得了巨大豐收。
1843年門德爾松創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舒曼被聘為作曲教師,但由于他內省的、夢幻的性格及周斯性出現精神錯亂失常的危機,使他不到一年就辭去了教職。
1847—1848年中舒曼的好友門德爾松和肖邦相繼離開人世,接著1850年在德勒斯登爆發了戰爭,這些無疑對他那過敏的神經又是一次極大刺激。
由于創作和指揮過分勞累,舒曼的病性逐漸惡化,他愈來愈變得孤僻,沉默寡言,有時精神渙散,最后甚至不愿接近人了。時有深夜突然從床上坐起,大呼:“啊,我聽到天使的歌聲!”緊接著“不,那是魔鬼的聲音!”這些語無論次,使克拉拉感到極大憂慮和恐懼。
1854年早春二月,舒曼絕望之余,在和客人談話時突然起身離家,投入萊茵河自殺。雖然被救,但理智卻一去不復返了。不久他被送進波恩恩德尼希一家私人精神病院,在那里渡過了兩年精神錯亂的歲月。1856年7月29日舒曼終于結束了他那充滿恩愛與光榮的一生。他悲慘的結局使所有熱愛他的人們都流下同情、惋惜和哀痛的眼淚。
如同他“夢幻曲”般的人生,舒曼最終以精神失常而迷茫地辭別人間。
上一篇:多米尼加獨裁者的下場
下一篇:多面臨敵,一敗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