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概論:性質與功能·術語與概念
“天文”一詞,今人常視為“天文學”的同義詞,以之對譯西文astronomy一詞,即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但在古代,“天文”并無此義。在古籍中較早出現“天文”一詞的是儒家經典之一的《易經》。《易·彖·賁》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易·系辭上》云:“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這里“天文”與“人文”、“地理”對舉,其意皆指“天象”,即各種天體交錯運行而在天空所呈現之景象。這種景象又可稱為“文”。《說文》九上: “文,錯畫也。”“天文”一詞正用此義。
“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申出第二義,用以指仰觀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兇之學問。《易·系辭上》屢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皆已隱含此意。而最明確的一段論述則為:“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圖、洛書是天生神物,“天垂象,見吉兇”是天地變化,“圣人”則之效之,乃能明乎治世之理。這又可引班固之語以說明之,《漢書》卷三十《藝文志·數術略》“天文二十一家”后云:“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班固在《藝文志》中所論各門學術之性質,在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有極大代表性。其論“天文”之性質,正代表了此后兩千年中國社會中的傳統看法。
天文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其含義及性質既是如此,可知正是今人所說的“星占學”,對譯的西文應該是astrology。歷代官史中諸《天文志》,皆為典型星占學文獻,而其取名如此,正與班固的用法相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則名為《天官書》,其性質一樣。后人常以“天文星占”并稱,正是因此之故。
科學意義上的天文學與星占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古代世界的普遍現象。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古老文明中,比如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瑪雅等等,人們都可以看到一個相同的現象:天文學研究產生于星占學活動之中。唯一的例外是古希臘。它的星占學是較晚時候從巴比倫等地輸入的。而在這之前,其天文學就已產生并相當發達了。
在希臘以外的古代文明之中,天文學研究產生于星占活動之中。那么,在這些古代文明之中,是否曾存在過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這是頗難回答的問題。但對古代中國而言,如果我們做一番細致而認真的考察,就不難發現:古代中國的天文學無論就性質還是功能而論,都與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迥然不同。所以為了避免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不妨稱之為“古代中國天學”。
上一篇:方志學·方志學專題研究綜述·有關方志學基本理論的研究
下一篇:音樂學·明代的音樂學術活動·朱載堉的樂律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