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債風波
信交風潮之后,股票的信譽一落千丈。公債作為國家信用,其信譽大增,從而使得公債在證券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成為社會游資追逐的對象,使得公債市場發達起來。
公債市場興起后,交易日益旺盛,除了從事公債交易可得較高的收益,吸引了大量社會游資之外,狂熱的投機使它名上了頂峰。
由于在交易所,公債可以進行三個月的期貨交易,對于敏感性極強的證券市場來說,其間的任何政局變動、財政狀況、債務前景等都會引起市價波動。一些有政治背景的集團勢力故意制造謠言,操縱市場,更增加了市場的投機氣氛。當時的政局十分不穩,北洋政府的執政者如同馬燈。頻繁更換,國民學政府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實際上內戰連綿不斷,各層政府濫發公債,債務負擔沉重,還債基金又不落實,常常出于財政困難,被迫延長還債日期,降低債息,給公債本身注入了極大的不穩定性,從而使得本應信譽最好的國家公債,成為市場投機買賣的對象,引得證券投機風波迭起。
1924年,在上海、北京等地的證券市場上爆發了一次影響較大的公債風波。一九二四年七月,隨著市場銀根松弛,公債投機風起,價格日益上漲,在上海市場北洋政府發行的各種公債平均漲幅達二十多元,七年長期公債現價價格勢更猛,從四十六元漲到七十七元,漲幅高達三十一元。但進入八月份以后,市場上盛傳江浙戰爭即將發生,人們擔心一旦戰爭爆發公債不能兌現而受損失,便紛紛拋售,投機者乘機推波助瀾,公債價格一瀉千里,僅在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短短的五天內,各種公債價格就個別下跌了五至十元不等。
公債價格暴跌使交易者損失慘重,不少投機者因投機失敗而自殺,北京投機公債者中、不少是國會議員和官僚政客,他們組織起“金融維持會”,控告北京證券交易所違反交易所法,要求取締交易所,并拒絕辦理交割,使交易所已成交的交易陷于癱瘓。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政府被迫宣布公債基金并無變化,以穩定人心。同時召集北京各界代表商討解決辦法,迫使北京證券交易所停市長達四個月之久。
無獨有偶,北洋政府時期發生了第一次公債風波之后,進入國民黨執政時期,又發生了另一次公債風波。一九三五年,國內發生了經濟危機,國際上美國政府高價收購白銀,引起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迫使國民黨當局放棄銀本位,實行了依附于英美的法幣制度,為解決財政困難,國民黨政府發行統一公債十四億六千萬元,將以往三十六種未到期的舊公債分為甲乙丙丁戊五種統一公債,期限分別延長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一和二十四年,利息減少。它的發行又一次引起證券市場的震蕩。頻繁的公債風波使得證券市場動蕩不安,交易者紛紛破產,不少銀行也因買賣公債而倒閉。
舊中國迭起的公債風波說明:公債交易的過份發展和公債風波的迭起,是舊中國政局動蕩,連年戰爭,通貨膨脹經濟環境下的孿生子。公債市場繁榮,企業股票市場凋零,是中國證券市場非生產性的突出表現。在公債風波中,發財的一般是那些有政治背景的集團勢力,即使他們一時受到損失,也會動用手中的權勢,尚有挽回的余地,遺憾的是廣大的散客小戶就大大不同了,他們往往成為歷次風波中的犧牲者。
上一篇:克來斯勒公司的危機
下一篇:關鍵時刻指揮猶豫,大普羅克普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