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雪域藝術·唐嘎
藏族的繪畫包括壁畫、卷軸畫、木版畫和堆繡等幾種類別。其中,卷軸畫就是藏族繪畫的一種重要形式,藏語稱為“唐嘎”(唐卡)。它是一種畫在布或紙上的卷軸畫,也有的畫在羊皮上。唐嘎畫這種形式在藏族地區極為盛行。在所有大小寺院殿堂內,它和各種幡幔飾物懸于梁棟之上,既是一種供人欣賞的藝術品。又同壁畫、塑像一樣,宣揚佛教教義、渲染神秘氣氛,裝飾寺院的宏大建筑。因而,在所有寺院、宮殿內都珍藏著大量的唐嘎繪畫藝術作品。同時,許多藏族家庭也都在佛堂供有唐嘎佛像。
唐嘎的畫面內容多以神佛人物為主。除各種佛、菩薩、護法神像外,尚有歷史內容、天文圖像和病理解剖圖等。唐嘎畫的形式有彩繪、刺繡、拼鑲、珠寶鑲編等形式。一般以彩繪唐嘎較為流行。它的制作工藝分幾個過程:(1)選布料。通常選用名叫“嘎吉”的棉織漂白布,以便上膠和著色。(2)要將裁好的布料上框,即將布料固定在木制框架上。(3)進行鋪底。以水、膠調合白粉成糊狀,用板刷平涂于畫布的正反兩面,晾干。(4)進行打磨。即用光潔的石塊將鋪好底色的畫布磨光,打磨過程中要干磨和濕磨交替進行,使打磨后的畫布平整、光滑、潔白、美觀。完成上述工作后,便可進行繪畫了。繪畫的步驟包括確定畫面中心點、起畫稿、勾墨線、著色、勾復線、描金、最后書寫文字說明和編寫號碼。整個繪畫過程,都是有講究的。比如著色一項,繪制唐嘎有兩種著色方法,即重彩法和淡彩法。重彩法講求先鋪畫面底色;再著人物或景物之色。著色的一般規律是,先著深色、后著淺色;先衣服后面部;先將畫面所需的同一種顏色著好,一氣呵成。又如勾復線一項,是因為在重彩法中顏色全部著完后,被顏色遮蓋的線條需要再描一遍,即勾復線。勾復線的一般要求是,黃紅等暖色以深紅色勾出,藍綠等冷色以深青色勾出,白線則以墨線復勾。唐嘎的描金,即以真金制成的金粉加以勾描,大都用于畫面人物的裝飾部分。描金(金粉勾點)后,要用“唐塞”硬筆打磨,到此,畫面猶如畫龍點晴,富麗堂皇,光彩耀人。
但是,一幅完整的唐嘎還不能算已經制作完工,還要進行裝襯工作。首先,要用錦緞鑲邊;之后,需在唐嘎正面配上一道遮幔,以遮擋灰塵,保護畫芯;然后,再裝上天桿。它是一根與唐嘎寬度一樣的方木,插入天頭上端褲內,褲外縫上細繩或皮條,以便張掛。同樣在下端裝上地桿,長短略寬于唐嘎,以便裝上軸頭,軸頭有木質、角質以及雕有精致圖案的銅質、銀質和金質軸頭等。最后一項工作就是把畫芯縫釘在裝襯的空檔之內,并在畫芯與襯邊結合處的四邊鑲上一道白絲線繩的牙子。于是,一幀唐嘎就完美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了。
唐嘎的大小長短不等。小的唐嘎,有的僅在尺許,有的數尺不定,用時展而掛之,不用則卷而藏之。大的唐嘎,有長寬在數十尺的,也有長寬在數十米的巨幅唐嘎。布達拉宮珍藏的兩幅巨像,長約五六十公尺,寬約三十公尺。每年曬展一次,需三十余人扛出亮開。拉薩哲蚌寺也有數十人才能抬動的巨型唐嘎,一般在每年的“雪頓節”期間展佛,供善男信女瞻仰膜拜。藏區還有許多寺院藏有這種巨幅唐嘎,每當展佛時,不僅吸引數以萬計的僧俗群眾虔誠朝拜,而且也展現了唐嘎精美高超的藝術工程,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藏族唐嘎以它那獨特的繪畫、制作方法,以及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而名揚四海,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和深深喜愛。
上一篇: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唐、宋的“羈糜”政策與“貴州”的名稱由來
下一篇:安徽文化·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唱腔多變的泗州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