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來斯勒公司的危機
克萊斯勒公司是美國一家生產汽車的大公司,曾以生產大型豪華車著稱,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位置。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由于公事經營不善連年出現虧損,經歷了一場面臨破產的危機。該公司1974年虧損5200萬美元,1975年虧損2億6千萬美元。1979年8月,該公司向美國政府請求1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盡管當時的卡特政府于1980年1月給于15億美元的聯邦保證貸款,但仍沒能使其擺脫困境,到1980年8月虧損額竟高達20億美元。
分析克萊斯勒公司出現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其經營戰略的錯誤所至。
第一個戰略錯誤是投資戰略上的失誤。1960年該公司大量投資于歐洲,巨額收購法國的辛姆卡和英國的路特汽車公司,其目的在于占領歐洲市場以緩和美國本土汽車市場的疲軟。但是該公司投資的時機選擇的不對,因為當時該公司在美國本土的廠房設備正需要大規模地更新,而巨額的海外投資使公司資金緊缺,影響了及時更新廠房設備,使該公司跟不上汽車工業技術的發展趨勢,從而為后來出現的衰退埋下了潛在的危險。
第二個戰略錯誤是公司在1974—1975年出現衰退時,領導層缺乏戰略發展眼光,盲目裁減掉太多的工程與設計人員。此種作法的結果是當汽車市場上小汽車時代來臨時,公司急缺技術競爭所需要的人才,從而削弱了自己的競爭力。
第三是質量管理上的問題,70年代中期,該公司生產的福來和愛斯本汽車出現了引擎裝置和剎車不靈等問題,從而出現大量退貨,僅1977年該公司就被退回4百60萬8千零74部車,這個數字相當于當年產量的3倍。
第四,該公司不是按照經銷商的訂單來安排生產,而是基于主觀猜想、估測來確定產量,這就使生產計劃缺乏準確性,造成盲目生產,庫存積壓。1979年該公司為了清倉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忍痛以每部車付出100美元的回扣進行推銷,造成公司出現大量赤字。
第五,該公司對于汽車市場上的消費需求變化缺乏科學預測。長期以來,克萊斯勒公司靠生產銷售大型、耗油量大的汽車獲利,當汽車市場上質佳、省油、小型汽車看好時,該公司勿忙推出歐尼牌和萊爽牌小汽車,但是由于缺乏生產這類汽車所需要的四缸引擎的技術與設備,不得已委托德國廠家生產,每年從德國訂購30萬個引擎。1979年夏季,歐尼牌小汽車在市場上廣受歡迎可銷售60萬部,但由于引擎供應不足,只能生產銷售30萬部。這時日本趁機打入市場,使克萊斯勒公司損失巨大。
克萊斯勒公司的教訓是發人深省的。汽車工業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現代經濟已經進入戰略制勝的時代,正確的戰略使企業取得成功,錯誤的戰略會導至企業失敗。企業的領導層能否有明確的戰略意識,是否了解戰略的方向制定出適當的戰略并正確實施戰略,是保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上一篇:克倫威爾獨裁
下一篇:公債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