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蘇軾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嘉祐進士。元豐間,因以詩訕謗朝政,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時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定州、英州、惠州和瓊州等。徽宗即位,復任朝奉郎,告老返常州。死后追謚 “文忠”。他與父洵、弟轍,合稱 “三蘇”。其詩文汪洋恣肆,清新豪放,為 “唐宋八大家” 之一。有 《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行世。
主要書齋號有: 谷林堂、藤花館等。
藤花館蘇軾曾在居室庭園手植朱藤和香海棠數株,朱藤虬枝逸漫,海棠香氣撲鼻,遂命齋室為 “藤花館”。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然對山明水秀的常州卻格外鐘情,曾作詩曰: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 陽羨,古時指今江蘇常州、宜興一帶。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之初,就與好友蔣之奇相約日后放歸田野,卜居常州。以后,他就在常州添置田產,修葺藤花館。由于朋黨之爭,宦海沉浮,幾次遭貶。期間,曾十余次抵常。
藤花館遺跡坐落在常州延陵西路前北岸89號,現為一所凹進去的石庫門房子。門楣上鐫刻篆體 “藤花舊館” 四字。相傳蘇軾當年手植的海棠在清康熙年間枯死,而那枝朱藤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猶在。
蘇軾像
因有藤花館,常州至今還留有不少與蘇軾有關的遺跡。城東的艤舟亭,傳說是其當年系舟登岸處,這里有藤花館移來的東坡洗硯池,還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書寫的 “玉局風流” 匾額和艤舟亭詩碑等。相傳蘇軾有一門生邵民瞻獲知老師喜常州、宜興兩地,遂在宜興為其購置了一所房子。后蘇軾至宜興,乘月色信步至一村莊,忽聞有農婦悲哭。詢問之后,方知其子不肖,賣掉祖傳老屋,又得知其祖屋即學生為自己所買之屋,便物歸原主,并取出房契焚燒而去。
谷林堂其齋(堂)名 “谷林”,寓幽深之意。宋文學家歐陽修任揚州知州時,見揚州大明寺西側平山堂景色迷人,遠山近水,山嵐春蔭,儼然一幅天然的青山綠水畫,深為喜愛。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由穎州徙知揚州。為紀念歐陽修,特在大明寺大雄寶殿之后建房一座,取他本人詩句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 之意,取名 “谷林堂”。堂成,常在內讀書著述。北宋亡后,堂逐漸圮廢。同治九年,移建于平山堂后。全部建筑有屋三間,堂內有楹聯書畫等。匾上所題 “谷林堂” 三字系揚州黃漢侯先生取自蘇軾法帖,堂壁掛有《東坡屐笠圖》,左右兩廂陳列蘇軾《竹石圖》 印本和《海市法帖》拓本等。
揚州大明寺谷林堂外景
上一篇:齋號趣談·蘇淵雷
下一篇:齋號趣談·莫友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