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現代儒學·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出身貧寒士族。其父梁濟曾于清末任內閣中書,崇尚西學,主張立憲民主;民國初年則深感傳統文化受西方沖擊,于1918年投湖自盡。梁漱溟自幼即入西式學校讀書,并未受系統的書塾教育。中學畢業后開始自學。中學時代的梁漱溟深受西方功利主義影響,政治見解與梁濟相同。辛亥革命期間參加了京津同盟會組織。民國初年樹立了佛教信仰,終其一生未變。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大哲學系講師,主講印度哲學。1921年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倡導儒家學說。1924年辭去北大教職,與熊十力一起從事社會辦學及私人講學。1929年至1937年,從事鄉村建設實踐。1939年,參與發起“統一建國同志會”,以后和張君勱等人成為中國民主同盟的領袖。四十年代又與熊十力一起在重慶北碚創辦勉仁文學院。1973年,反對中共發動的批孔運動,寫出長文《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孔子》,遭到批判。1985年,擔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并為第一期講習班講授“中國文化要義”。1988年在北京逝世。其著作主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梁漱溟全集》由中國文化書院會同梁氏家屬整理出版。
梁漱溟像
上一篇:儒學與道教·對天人關系的沉思
下一篇:近現代海外儒學概覽·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