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藝術再現難
龍山文化是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史前文化,因其在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故名龍山文化。它主要以發掘出距今4500年的黑陶文化而著稱于世。它的時間稍晚于仰韶文化,可有“原始文化中的瑰寶”之稱。它的分布向南在沿海一帶,江西、臺灣都有發現。向北則達到遼東半島,向西到河南與彩陶文化相迂而混合。黑陶的制作技術似乎比彩陶更高。它采用高溫窯煙滲碳的方法燒制,無釉而烏黑發亮,胎薄而質地堅硬。尤其是黑陶中的蛋殼陶,器壁厚不過0.3厘米,最薄不到0.1厘米,真可謂“黑為漆、亮為鏡、薄為簾、硬為瓷”,也被總結為“黑、光、薄、棱、鼻”的特點。“棱”表示做的整齊規矩,“鼻”說明它多附有牽繩和持手。可見其制做的精絕。出土器物多為三足器,平底器和圈足器。由于黑陶的選型比例和諧,體現一種單純質樸之美,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它以前的彩陶相比,雖然沒有顏色裝飾之美,可用它豐富多彩的造型、簡結流暢的線條、淺雕及鏤孔贏得了自己的優勢。實際上黑陶藝術起著上襲仰韶、下啟殷商,左挽彩陶、右攜青銅器的鏈環作用。如此原始文化的瑰寶,由于青銅器的出現,在夏商以后漸漸被湮沒,以致它的制做方法也早流失。
黑陶藝術被發現之后,不少有識之士為了重現這一瑰寶,曾耗費了大量心血,研究、分析,反復燒制,經過長期摸索、反復實驗才找到些門道。就是人稱“黑旋風”的仇志海,在迷上黑陶的制做時,也“想了三年、干了三年”既獨立思考,又下笨功夫,他親掌窯溫,歷經成敗,矢志不移,使作品達到了色調純正、陶面滋潤、率直疏朗、大有古風的效果。如此艱難的追尋,如有文獻的記載、或有口傳、則大可不必受此搓折。因之,總結、保留,及至發揚這一制做方法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上一篇:黑色的“五·一九”
下一篇:鼻煙壺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