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岑誤入歧途
赫爾岑(1812—1870),俄國作家。他生于大貴族家庭。在莫斯科大學讀書時(1829—1833),就跟他的好友、后來的著名詩人奧格遼夫組織過研究社會主義和政治的小組。1834,他被沙皇政府逮捕并被流放長達八年之久,歸來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847年,他被迫出國,于法國親眼看到1848年6月的法國工人的起義。1853年,他在英國倫敦創辦“自由俄國印刷所”,后又相繼辦起《北極星》文藝叢刊和《鐘聲報》,刊登揭批沙皇專治制度的文學作品以及有關文章和資料,積極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民”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推翻沙皇制度。他所創作的以《誰的罪過?》為代表的小說,也以反對沙皇農奴制為主題。但由于他階級出身和歷史條件的限制,致使他一生思想都沒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高度,因此他絕不可能看到工人階級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尤其是在他看到1848年6月的法國工人起義被鎮壓之后,不僅因為看不清革命的前途而悲觀失望,而且竟然誤入歧途,把在沙皇統治下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情當作可能辦到的事情來宣傳,說什么可以“在沙皇統治下解放農奴,俄國可以通過宗法制的農村公社走向社會主義”。他的這種說法在當時曾造成很壞的影響。
一個具有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作家,當他雖然“已經走到了辯證唯物主義跟前,可是在歷史唯物主義面前停住了”腳步的時候,他必然要“在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動搖不定”(《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17頁。)尤其是在革命處于低潮時期。事實說明,赫爾岑動搖不定的最終結果是遠離民主主義而靠近自由主義,甚而至于他竟錯誤地號召人們去走那種在反動統治下無法走通的道路。
上一篇:赫茲大意失電波
下一篇:赫魯曉夫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