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彼知己》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鬼谷子·反應》中指出:“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通過古往今來彼我內外的反復推求比較,就可以令人更清楚地看清問題,明確方向,進而制定謀略,付諸實施。郭嘉擅長這種反彼知己,權衡輕重的韜略,他對袁紹、曹操雙方優勢的分析,鞭辟入里,令人嘆為觀止。
東漢末年,豪杰并起,袁紹實力強盛,有目共睹,而曹操則心境極高,指望有朝一日能吞滅袁氏。他問策于郭嘉:“袁紹擁有冀州之眾,青州、并州也起而響應,地廣兵強,又多次對我們不利,要想討伐他們,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是好?”郭嘉以楚漢相爭的史實為例,說明當初劉邦與項羽的實力相差懸殊,而劉邦之所以最終取勝,憑的是智謀。項羽雖然強大一時,但最后免不了失敗的命運。
郭嘉分析袁、曹雙方的情況,指出:袁紹兵力強盛,并不表明他必定取勝。相反,最后的勝利者反而是曹操。作出這一結論的依據,便是著名的十敗十勝論:
一、袁紹注重禮儀,講究繁文縟節,曹操則以本質為重,順其自然。此為道勝。
二、袁紹不識國情民情,割據一方,自圖發展,逆勢而動,背理而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奉正統以臨天下,在政治上取得優勢,在傳統道義上居于主動。此為義勝。
三、漢末動亂,政先于寬,袁紹以寬治寬,無法改善局面。曹操以猛糾察,能有效地控制局面。這是治勝。
四、袁紹在性格上表面顯得寬恕大度,內心則猜忌刻薄,用人而疑,無所信任,真正依靠的是親戚子弟。曹操為人表面上沒有那么多的禮數,常常是簡單從事,而內心機敏,明察秋毫。用人不疑,唯才是舉,不問關系遠近親疏,因才而任。這是度勝。
五、袁紹多謀無決,謀而不決,往往在事情過后才意識到應該早些采取某一合適的策略。曹操則與其完全相反,一旦得到好的計策,立即施行,絕不猶豫不決,而且在進行過程中靈活機動,應變無窮。這是謀勝。
六、袁紹憑借祖上幾代人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資本,利用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吸引了大批愛發議論、巧于裝扮之徒。曹操待人以誠,不追求虛美,提倡儉約,獎賞有功之人,毫不吝嗇,致使具有忠正遠見,富有實際才干的人紛紛前來投效。這是德勝。
七、袁紹見到人們饑寒交迫,表現出哀憐之色;卻從不考慮那些未曾親眼見到的、大批生活貧困的人們。這是所謂的“婦人之仁”。曹操對于眼前小事,經常有所忽視。然而,對待大事,則從不含糊,心通海內,思之所加,皆過其所望。不限于直接接觸者,思慮所至,無所不濟。這是仁勝。
八、袁紹大臣之間,爭權奪利,讒言四起,惑亂叢生。曹操御下以道,使其各盡其力,不能傾軋。這是明勝。
九、袁紹是非不分,處置不善。曹操對于正確的,待之以禮;對于錯誤的,繩之以法。這是文勝。
十、袁紹喜觀虛張聲勢,不懂軍機。而曹操則精通兵法,善于以少擊眾,用兵如神。戰士依賴,敵人喪膽。這是武勝。
郭嘉的分析,十分深刻。實質上,這既是他棄袁投曹的理由,也是曹勝袁的根本所在。從中也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真理:人是事業成敗的根本,尤其是掌握最高決策權的人。
上一篇:《反彈琵琶》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反往知來,洞若觀火》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