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螟蛉義子”
有一種細腰蜂叫蜾蠃。古代傳說蜾蠃只有雄的,沒有雌的。它飛到菜地里,把一種叫螟蛉的幼蟲銜到自己的窩里,并對它祝愿說:“像我!像我!”螟蛉就變成了蜾蠃的兒子。
在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小宛》篇有這樣的詩句:“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都相信這個說法,還把抱養的兒子叫做“螟蛉義子”。到了南北朝時期,螟蛉義子匠秘密才被科學家陶弘景揭開。
有一次,他讀到《詩經》里關于蜾蠃的那幾句詩,腦子里出現了一連串的問號,為什么螟蛉會變成蜾蠃呢?兩種根本不相同的東西,怎么就會變成一樣的呢?若能變,這個變化過程是怎樣的呢?若不能變,螟蛉又到哪里去了呢?
陶弘景查了不少書,所有的說法都和《詩經》上的一樣。他想,要找到正確的答案,只有親自去看個究竟。他在院了里找到了一窩蜾蠃,用小棍把窩挑開,看到窩里有銜來的螟蛉,還有一條條的小肉蟲。這時,幾只蜾蠃飛來,他發現,蜾蠃不但有雄的,還有雌的呢!
第二天,陶弘景又去觀察,發現一條小蟲正在咬一條螟蛉,它已被吃掉了一半。過了兩天他再去時,窩里的螟蛉已經全被吃完,小肉蟲變成了蛹。再過兩天,蛹化成小蜾蠃飛跑了!
“啊!原來如此!”陶弘景恍然大悟。“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蜾蠃的后代當食物的。”他不禁覺得好笑,“可憐的‘義子’,原來是被蜾蠃銜來給自己的孩子當‘點心’吃的。”蜾蠃先用尾巴上的針把螟蛉刺得半死,銜回窩里,螟蛉就成為犧牲品了。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錯誤被陶弘景糾正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敢于質疑,實踐是釋疑的最好辦法。梨子的滋味,只有親口嘗嘗才知道。
上一篇:古浪遭敵傷元氣
下一篇:可悲的羽毛球“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