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義的失敗
明末政治腐敗,剝削加重,災害頻繁,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伏彼起。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
李自成(1606—1645),本名鴻基,米脂李繼遷寨(今屬陜西)人,農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當驛卒。崇禎二年(1629),李自成起義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崇禎八年(1635),滎陽(今屬河南)大會時,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領袖贊許。次年,高迎祥犧牲,李自成繼稱闖王。崇禎十一年(1638),他在潼關(今屬陜西)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余人隱伏在商雒山(今河南、陜西邊區)中,次年出動。崇禎十三年(1640),又在魚腹山被困,他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
當時中原地區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端尖銳,李自成用李巖等提出“均田免糧”口號,他還規定:戰士不準收藏白金;繳納物品歸公;行軍不住民房,自帶帳篷宿營;損壞莊稼,嚴厲處罰;公平交易,平買平賣;不濫殺人,不奸淫婦女,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婦如淫我母”。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李自成作風民主,上下平等,大決策和部下討論決定。他平日生活簡樸,粗茶淡飯,食不兼味,與戰士同甘共苦,保持勞動人民本色。這些符合被剝削、被壓迫勞苦大眾的愿望。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起義的最大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陽(今屬湖北)稱新順王。同年,在汝州(今河南臨汝)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稱大順王,年號永昌。起義軍乘勝前進,于三月十九日,攻進北京城,明崇禎帝見大勢已去,吊死在煤山(今景山公園內),明朝被推翻,起義軍取得了攻破明王明京城的大勝利。
但是,起義軍進入北京城后,內部發生很大變化,有的將領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產生麻痹輕敵思想,忽視了地主階級猖狂反撲的危險;有的進城后蛻化,不能抵制金錢酒色的侵獨,逐漸消失原來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為勝利到頭,盼望回家務農;特別是混進起義隊伍里的牛金星乘機破壞,勝利果實被滿族貴族和漢族地主官僚篡奪了。原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借口愛妾陳圓圓在北京被擄而投降了清軍,并引清軍入關攻擊農民軍,李自成親率軍隊出發,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夾擊失利,退回北京并向西撤走。五月一日,清軍占領北京。
清軍分兩路進攻陜西,農民軍在潼關、延安接戰,先后失守。李自成放棄西安,率軍轉入湖北地區,經襄陽,突進武昌。永昌二年(1645)四月下旬,農民軍到通山縣九宮山(今屬湖北)地方,李自成只率領二十余騎親兵,離開大隊人馬,進山察看地形,突然遭到地主武裝力量的襲擊,李自成不幸犧牲,年三十九歲。他的余部將領又繼續堅持抗清,戰斗了十九年。
李自成起義軍攻進京城后,勝利沖昏頭腦,被金錢酒色腐蝕,在內外勾結的敵人反撲下,斗志消沉而敗退,察看地形時又不警惕,反被地主武裝偷襲而身亡。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軍的最大教訓!
由于階級的局限性,李自成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缺乏清醒的認識。他的失誤首先表現在政策上,打擊面過寬,對原明朝官吏普遍進行嚴刑追贓,沒有注意斗爭策略。忽略了生死攸關的軍事斗爭任務。主要將領忙于追贓,文官忙于籌備登基典禮,等待加官進爵。其領導集團還沾染上享樂腐化的思想,主要領導人搬進原明朝貴族勛戚的豪華府第,歌舞酒宴;許多士兵渴望回家種地,斗志消沉。原有的良好軍紀也逐漸敗壞,出現了擾民現象。第二,更重要的是,面對迅速而來的巨大勝利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和輕敵麻痹的思想。對于江南明朝殘余勢力,認為“傳檄可定”,只派少數軍隊南征;對吳三桂所處的地位及其向背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一方面派人招降吳三桂,一方面又觸動其家人和在京的利益,結果使吳三桂勾結滿族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
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的失敗,再一次說明了:在中國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農民階級畢竟是由小生產者形成的,它受著落后的生產方式的限制,因而不可能解決其起義斗爭中所需要解決的許多重大問題。分散經營的個體經濟使農民階級很難取得一致的意見,很難在起義斗爭中建立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
上一篇:李自成用人的遺憾
下一篇:李舜臣復職日軍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