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陵縣·東渭橋遺址》陜西名勝簡介
在高陵縣耿鎮白家咀村西南300米處。東渭橋始建于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先建都稱櫟陽(今西安市臨潼區櫟陽鎮),后遷都長安(今西安城西北)。為了新舊兩都間交通方便,便在這里渭河上修木柱橋。據《辭海·渭橋》第二條釋,“東渭橋,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北灞水、涇水合渭處東側,漢景帝(劉啟)五年(前152年)始建。”唐(高宗李治)咸亨(670—673年)中置渭橋倉于此,漕糧自東來,先聚此倉,再轉運長安。唐后廢。唐代宗李豫時,命李忠臣屯兵此橋以防回紇吐蕃。唐德宗李適時,大將劉德信、李晟屯兵此橋,興元元年(784年)六月,李晟以諸道副元帥統兵收復被叛唐的朱泚占領的唐都長安城,以平息朱泚之亂。唐僖宗李儇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入潼關打進唐都長安,派部將朱溫屯兵東渭橋以守京師。
此橋雖為木質,而結構復雜,在我國古代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唐代,此橋是通往京師長安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從以上所述足以說明。經此橋東北行,可達蒲津關,蒲津關是陜西、山西黃河水道上的重要津關,唐代日本友好使節和僧侶,通過此橋來長安者甚多。據史料記載,日本平安時代,著名僧人園仁,即是通過東渭橋進入長安的。他歸國后,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曾對東渭橋的有關情況予以描述。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九年(721年)對東渭橋予以修葺,并立碑石以記。
1978年發現了東渭橋的遺址,1981年9月發掘,資料表明,為一座木質古橋,橋長400米許,橋寬11米許,略以東北一西南走向。橋南有石鋪路,殘長1600米,通向唐都長安城(今西安市)。橋北距今渭河漕2600米許,并出土開元九年所立之修石碑一通。據《東渭橋記》碑文記載:此橋建于開元九年十一月,由京兆尹孟公任建橋總負責,李隆基皇帝曾親自過問修橋之事。《東渭橋記》碑,形似經幢,為六角柱形,詳細記載大修此橋的經過。字跡清晰可見,書法秀麗端莊,為當時之富玉縣(今富平縣)縣尉達溪珣撰寫。該碑現存高陵縣文化館。在出土此碑的同時,并出土一些鐵、石、木樁等古文物。
東渭橋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蓮湖區·東清真寺》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咸陽·義陵》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