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衰落
昆曲也叫昆腔、昆山腔,因產生于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而得名。系由南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而成。明代嘉靖、隆慶年間,流寓太倉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以昆山腔為基礎,吸收弋陽、海鹽諸腔的音樂和北曲唱法,在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對昆山腔進行改革,使這一原先影響較小的“清唱小曲”一躍而“出乎三腔之上”,在嘉靖以后風靡長達二百余年之久,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成為當時戲曲藝術的中心。并對其后的戲曲藝術,在劇本文學、表演、音樂等方面均有較大影響。
改革后的昆曲,既是我國南北曲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是唐宋以來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它的曲調柔婉優美、圓潤舒緩,人稱“水磨腔”,以細膩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見長。在音樂伴奏方面,魏良輔等人把弦索、簫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創立了規模完整的伴奏樂隊,以笛、鼓板為主,輔之以笙、簫、三弦、琵琶、月琴等多種樂器。
昆曲是典型的曲牌體音樂,每一套曲由若干支曲牌聯綴而成。其套曲結構包括引子、正曲和尾聲三部分。引子的曲牌往往是節奏自由的散板。繼引子之后的正曲是套曲的中心部分,其曲牌的排列次序,南曲大多為贈板曲、一板三眼曲、一板一眼曲。正曲部分可以是若干曲牌的聯綴。尾聲的曲牌,南曲常為三句十二板;北曲尾聲較長,多是散板。
和古琴音樂一樣,昆曲歷來被看作是保存著中國古代音樂的寶庫。古老的南、北曲聲腔,北曲中的元代散曲和某些詞曲音樂都保存在昆曲的傳承之中,它是真正有資格被稱為“古典音樂”的品種。昆曲中特別優秀的作品有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等。
但是,自清代中葉起,由于昆曲偏向貴族士大夫文人的審美中味,過份追求典雅淡和與纏綿悱惻,在演唱上過份注意單字的陰陽四聲、字頭字腹字尾,而不講究整句唱詞語氣的連貫表達,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情趣日趨疏遠,終于走向衰落。從往日的“四方歌曲必宗吳門”落到觀眾“聞歌昆曲,輒哄然散去”的境地。在與新興的“亂彈”諸腔的角逐中,更是相形見拙,屢遭敗績。
盡管今天我們還保存了南昆、北昆、湘昆和永昆等多種昆曲流派,盡管在京劇、川劇、湘劇、婺劇、贛劇、桂劇、祁劇和柳劇之中還保存著部分昆曲唱腔和器樂曲牌,但還是有不少昆曲的劇目,唱腔和曲牌湮沒有歷史的塵埃之中了。
上一篇:昆明過量抽取地下水的教訓
下一篇:朗道專橫釀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