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風行舟》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孫禮后被召回京師任命為少府,不久又被調出,為荊州刺史,又調任冀州刺史。太傅司馬懿對孫禮說:“現在清河郡和平原郡爭邊界八年了,換了兩任刺史,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虞、芮兩君爭田要等周文王才能了結,應該妥善令其分清兩郡邊界。”
孫禮說:“爭議的人拿墓地作為證據,聽訟的人認為死去的前輩的訂約是正確的,但死去的人不能再到公堂訴訟爭辯而接受刑法,而墓葬有的遷到明敞的高地,有的為避免仇人而移走。現在聽到的情況,即使皋陶在世也將難得判決。如果想使他們一定不再爭執,應當拿烈祖當初分封平原王時的地圖來斷決。何必要推求古人詢問舊事,來助長爭訟?過去周成王開玩笑拿桐葉作珪分封權虞,周公就把唐封給他。現在地圖保藏在皇上的府庫中,就可在座位上斷決,難道還要等到州里去嗎?”
司馬懿說: “是這樣的,應該另外頒下地圖。”
孫禮到州,按地圖應屬平原郡。但曹爽相信清河郡的話,下書說:“地圖不能用,應該參考其他不同的情況。”
孫禮上疏說:“管仲是霸主的輔佐,他器量又小,尚且能奪得伯氏的駢邑,使他終身沒有怨言。臣接受州刺史的重任,遵照朝廷明白的地圖,驗明兩郡的地界,地界實際上是以王翁河為界,而鄃縣根據馬丹候為憑證,假說以鳴犢河為界。用虛假的訟訴之辭,使當局產生疑誤。我聽說眾口鑠金,假話可使人相信石頭浮在水面而木頭卻沉在水底,三人說市上有虎就有人信,謊言可使曾子的母親丟下機梭越墻而跑。現兩郡爭界八年,一下子就能決斷,是因為有證書地圖,能夠摘選證據校正疑誤。平原郡在兩河地帶,往東向上,中間有爵堤,爵堤在高唐縣西南,有爭執的地界卻在高唐縣西北,相距二十多里,可說是值得嘆息流涕的事情。按照證書與地圖上奏而鄃縣不接受詔令,這說明我軟弱無能不能承擔這個重任,我還有什么臉面占據這個官位吃白飯呢!”于是穿好衣服鞋子,駕好車子等待貶謫免官。孫禮借助事理、借助前朝圖籍證據作為行事的依據,促使問題解決,若不是曹爽從中作梗,爭議會圓滿得到解決。借風行舟,是推動矛盾解決的最好辦法。只是孫禮在最高權力機構內的關節未疏通好,使問題未能最后解決。
曹爽見到孫禮上奏,非常憤怒,彈劾孫禮說他心懷不滿,判刑五年。在家一年,眾人都為他說話,又任他為城門校尉。
當時匈奴王劉靖的部落強盛,鮮卑族多次侵擾邊境,于是派孫禮為并州刺史,加上振武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等稱號。孫禮去見太傅司馬懿,滿臉怨忿不說話。司馬懿說:“你得并州,太小嗎?還是怨恨處理邊界糾紛不恰當呢?現在分別遠離,為什么不高興?”
孫禮說:“您說話為什么這樣不妥當!孫禮雖然品德不高,怎么會把私人的官位和以往的舊事放在心上呢?本來以為您可以趕得上伊尹、呂望,輔正魏國天下,上報明帝的托付,下建萬代的功業。現在國家危急,天下騷動不安,這才是我不高興的原因。”于是痛哭流涕。
司馬懿說: “暫且停止哭泣,忍受那些不可忍受的事。”
孫禮在情感、立場上傾向于司馬懿,希圖借司馬氏的權力之風,推進自己的政治抱負之“舟”,這一借風行舟的韜略,可謂徹底地成功了。曹爽被誅后,他調進京任司隸校尉。
孫禮一共治理過七郡五州,都有威信。升遷為司空,封為大利亭侯,食邑一百戶。
孫禮和盧毓是同郡同時的人,但感情不和。為人雖各有優缺點,但名望地位大致相同。孫禮于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死,謚號為景侯。他的孫子孫元繼承封爵。
上一篇:《借風行舟:劉備投奔曹操》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借風行舟,巧奪天工》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