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漢語聲調系統的研究·上古漢語聲調系統的研究
關于上古漢語聲調系統的研究,自清代始,有不少人涉足。顧炎武在《音論》中提出:“四聲之論雖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詩已自有遲疾輕重之分;故平多韻平,仄多韻仄,亦有不盡然者,而上或轉為平,去或轉為平上,入或轉為平上去,則在歌者之抑揚高下而已。故四聲可以并用。”也就是說,古人雖有四聲,但每字并不限定讀某聲,而可依需要變化,所謂“四聲一貫”。
段玉裁《詩經韻分十七部表序》認為,“周秦時僅有三聲,即平上入,而沒有去聲。到魏晉時才漸漸有去聲字,去聲字是由上聲入聲而來。又周秦時的平聲后來漸漸成為仄聲。他又說古代平聲上聲是一類,去聲入聲是一類,平上相近,去入相近”(王力《漢語音韻學》)。
孔廣森《詩聲類序》中說:“至于入聲,則自緝合等閉口音外,悉當分隸自支至之七部,而轉為去聲。蓋入聲創自江左,非中原舊讀。”也就是認為上古無入聲。
以后,黃侃認為上古無上、去兩聲;王力認為上古分“舒”、“入”二聲,舒有“長舒、短舒”,入有“長入、短入”,長舒變為中古的平聲,短舒變為中古的上聲,長入變為中古的去聲,短入變為中古的入聲; 董同和則認為上古的聲調與中古的聲調相差不大。
上一篇:三通學
下一篇:中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