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滅張士誠之戰(zhàn)(156~167年)
元至正十六至二十七年(1356至1367年),朱元璋軍在江、浙地區(qū)攻滅張士誠的戰(zhàn)爭。
時張士誠集團自高郵遷都平江(今江蘇蘇州),與朱元璋勢力屢有爭戰(zhàn)。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派統(tǒng)兵元帥徐達攻克鎮(zhèn)江。七月,張士誠以水師來攻,被擊敗。為搶占先機,朱元璋又命徐達率部圍攻常州,至十七年三月攻克。隨后,朱元璋分兵攻占長興、江陰等地,為其向江浙方向發(fā)展打開了通道。七月,徐達部乘勝東進,攻占常熟、無錫等地。同時,朱元璋分兵一部由胡大海等率領向安徽東南和浙江進軍,先后攻取徽州(今屬安徽)、建德(今浙江建德)等地,并于十八年十二月,親率大軍10萬由寧國(今安徽宣城)南下,增援胡大海,圍攻和奪占婺州(今浙江金華),從而在南面對張士誠構成威脅。此后,朱軍乘勢攻打浙東未下州縣臨安(今浙江臨安西南)、諸暨等地,雙方各有勝負。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派兵攻取安豐(今安徽壽縣),殺北方紅巾軍領袖劉福通。朱元璋應邀率徐達、常遇春等部前往救援,擊敗張軍,解圍安豐。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滅陳友諒政權后,轉兵向東,專攻張士誠。針對張士誠轄地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兵力分散等弱點,制定了先攻淮東,再取浙西,剪除兩翼,后攻平江的方略。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命左相徐達、平章常遇春率馬步舟師進攻淮東,突破張軍正面阻擊,克海安,圍泰州新城(今江蘇泰州北),敗張士誠援兵。閏十月,徐達部克泰州,北圍興化、高郵。張士誠為調(diào)動朱軍,減輕江北壓力,分別向宜興、安吉(今浙江安吉東北)、江陰等地發(fā)起進攻,均遭失敗。二十六年三、四月,徐達部攻克高郵、興化、淮安等地。爾后分兵攻占通州(今江蘇南通)、濠州(今安徽鳳陽)等地,盡占全部淮東。八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20萬進圍湖州。張士誠急派司徒李伯升潛入城內(nèi)督戰(zhàn),又派平章朱暹、同僉呂珍率兵6萬增援。徐達等采用圍城打援戰(zhàn)法,迅即將其包圍于城東舊館。張士誠急率精兵往援,被阻撤還;九月,又遣兵增援,戰(zhàn)敗。朱元璋為從側翼保障徐達攻取湖州,命江浙行省左丞李文忠率部攻杭州,指揮華云龍率部攻嘉興。十月,徐達軍猛攻舊館,迫張援軍6萬投降。十一月,湖州守軍投降,杭州、紹興、嘉興等地相繼投降。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兵圍攻平江,至二十七年九月城破,俘張士誠。
此戰(zhàn),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勢力,為其南進閩粵,北上滅元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旭烈兀西征(15~16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朱元璋滅陳友諒之戰(zhàn)(160~16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