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人的好榜樣彭雪楓
彭雪楓(公元1907年~1944年),原名彭修道,河南鎮平縣七里莊人。1925年6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北京匯文中學中共黨支部書記,1930年后,任中共中央軍委巡視員,紅五軍五縱隊大隊政委,紅三軍團紅八軍第一縱隊政委,紅二師政委,江西軍區政委,紅軍大學政委。參加了中央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任紅五師師長。長征到達陜北后,出任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縱隊司令員,支隊司令員為彭德懷,二人被分別稱為“小彭”、“大彭”。參加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和紅軍到達陜北后的東征戰役。1936年1月,他作為紅軍20名高級將領之一,聯名發表了《紅軍為愿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七七”事變后,出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新四軍竹溝辦事處主任,河南省委軍事部長,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1944年9月10日在河南省夏邑縣八里莊指揮戰斗中,不幸被一顆流彈打中,光榮犧牲,時年37歲。
彭雪楓是中國共產黨年輕的高級軍事將領,一生戰功卓著。彭雪楓于1930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在彭德懷所領導的紅三軍團任縱隊政委,這期間他所作的最有影響的事就是參與了紅三軍團進攻長沙的戰斗,他所指揮的第一縱隊,在攻城戰斗中勇猛頑強,最先攻入長沙城,活捉兩個守城的敵團長。進城之后,彭雪楓指揮砸開監獄,釋放了在“馬日事變”中被捕的中共黨員、革命戰士。后來,當敵人組織強大的兵力對長沙進行反撲時,紅三軍團放棄長沙,在撤離過程中,彭雪楓曾率隊再次沖進長沙城,救援未能撤出的同志,保證所在縱隊安全撤離。
彭雪楓參加了中央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二渡赤水的戰斗中,彭雪楓面對對岸先期到達的敵軍阻擊,靠3只每船只能載30人的渡船,率領所部紅十三團充當先鋒團,強渡赤水,一面頑強地對敵進行背水之戰,一面趕搭浮橋,迎接大軍過河。為二渡赤水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奪取婁山關的戰斗中,彭雪楓所部紅十三團承擔了奪關任務。他率領部隊急行軍30里趕到婁山關下時,敵軍王家烈的一個團已經占據了婁山關。彭雪楓觀察了周圍的地形,制定了前后夾擊的奪關方案,派一個連迂回到婁山關背后,主力攻奪關口的制高點。然后前后夾擊,經過激烈的戰斗,守敵被打敗,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奪取婁山關的任務。
在抗日戰爭中,彭雪楓積極執行黨中央建立敵后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開辟了商毫永地區抗日游擊根據地。在開辟根據地的過程中,同日偽軍進行了多次戰斗,生擒偽軍參謀長、旅長等以下官兵數百人,殲敵數千人,游擊支隊本身也在戰斗中不斷壯大,發展為三個團。“皖南事變”后,彭雪楓率部由津浦鐵路以西轉移到津浦鐵路以東。當時這里還有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在活動。韓德勤屬國民黨頑固派,站在反共的立場上,不斷制造同新四軍的摩擦,甚至同敵偽勾結,妄圖把我抗日根據地擠垮。彭雪楓率部同其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在陳道口,俘獲反動頑軍800余人。同時積極同日偽軍作戰,取得了“三十三天反掃蕩”的勝利,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隨后又取得了反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勝利,俘獲韓德勤及以下官兵千余人。這一系列戰斗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偽頑的反共氣焰,鞏固了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為新四軍的發展,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開創提供了條件。
彭雪楓在開創人民軍隊政治工作中,也頗多建樹。在他擔任紅軍三軍團縱隊政委、紅軍大學政委等職務期間,由于紅軍的政治工作處在初創期,很多干部不重視這一工作,導致一些舊軍隊的作風在紅軍中時有抬頭。彭雪楓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排除各種干憂,努力抓好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在尊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平等談心的工作方法。他經常深入部隊和干部、戰士促膝談心,傾聽意見,對部隊進行形勢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教育。他依靠這種談心方法,啟發大家暢所欲言,講出自己的看法、困難、問題和意見,然后循循善誘,直到把對方講得心服口服。為克服舊軍隊習氣的影響、塑造新型軍隊的作風作出了貢獻。
他在擔任紅二師政委期間,注意運用輿論引導部隊,以鼓舞士氣和糾正不良傾向。他創辦的油印報《猛攻報》是紅軍中創辦最早的小報之一。他還創辦紅軍中較早的劇團——“火線劇團”,在戰斗間隙,把戰斗情況和英雄人物的事跡編成短小精悍的節目,在部隊巡回演出,活躍了部隊的文化生活,鼓舞了部隊的士氣。這期間,他還注意戰時政治工作的創新,首創并推廣戰地“宣傳棚”,組織講戰斗故事,交流作戰經驗,在戰斗激烈的時候,及時提出適當的鼓動口號等,使戰時政治工作的內容不斷豐富。彭雪楓在部隊政治工作上的這些建樹,在當時的紅三軍團中享有盛名,對后來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彭雪楓在新四軍任職期間,淮北軍民中曾流傳彭雪楓有三件寶——騎兵團、拂曉劇團、《拂曉報》,尤其是他創辦的《拂曉報》,是被毛澤東表揚“辦得好”的地區報紙之一。
彭雪楓還善于作統一戰線工作。1936年他奉黨中央、毛主席之命,秘密前往太原,以中央代表身份進行統一戰線工作,爭取閻錫山與紅軍聯合抗日。由于彭雪楓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閻錫山在西安事變中保持了中立,對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七七”事變后,他作為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奉中央指示,向閻錫山提出釋放王若飛的要求,和其它同志共同努力,使王若飛終于獲釋,回到延安。
彭雪楓是中國共產黨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雖然享年只有37歲,卻可稱得上黨內馳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投身中國革命20年,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既能勝任師長、司令員職務要求,指揮戰斗果斷有力,屢建奇功,又能勝任政委的職務要求,善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被譽為“講道理政委”;他不僅具有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還具有超群的文采,享有“儒將”之稱;他不僅能帶兵打仗,還善于做統戰工作和群眾工作,善于做政治工作。在他年輕的身上,顯示出了成熟的革命者的政治才能。所以,當時的中共中央華中局稱“他是一個智勇雙全與英明能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都一致稱贊他“功績輝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上一篇:元曲作家鐘嗣成
下一篇:關心民瘼的詩人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