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應付·南京陷落
1937年11月,日軍占領上海后,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此時中國軍隊第三戰區指揮所部撤離上海,軍心已經動搖,許多部隊爭先恐后奪路而逃,在混亂中退至吳福線陣地。部隊尚未找到陣地與工事的位置,日軍追擊又至,終于未能在吳福線站住腳,又繼續向錫澄線陣地撤退。錫澄線陣地又失守后大部分退向皖南,部分撤向南京。國民政府倉促決定固守南京,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并由13個師和一些炮兵共10多萬人組成南京衛戍軍,準備背水一戰。12月7日拂曉,日軍開始向南京外圍的主要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奮勇抵抗,但火力不足以阻止日軍的機械化部隊。9日,日軍在20余輛戰車掩護下進攻到南京光華門外,占領大校場和通光營房。10日敵軍一部在炮火掩護下沖入光華門,被我伏兵殲滅。12日雨花臺失守,全城動搖。此后,各要點相繼失守,敵軍數百名步兵沖入城內,中國軍隊開始陷入混亂狀態。同日,唐生智奉蔣介石電令,決定于晚上23時后突圍撤退,向浙皖地區轉移。但在撤退過程中守城部隊、政府官員、老百姓在一片混亂中爭相奪路,城門為之堵塞,擁擠踩死、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10多萬大軍中只有66軍等少數部隊突出敵軍的重圍,其余大多數為敵軍所屠殺。13日南京陷落。敵軍入城后,便開始了滅絕人寰的大屠殺。
中國軍隊以疲憊之師倉促應戰,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又出現了不少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將兵力集中于城郊陣地,采取消極防御的戰略,致使本可作為首都屏障、牽制敵人前進的一些要地輕易陷入敵手。戰斗中,中國軍隊不能主動出擊,而是分兵把守,處處設防,被動挨打。負責策應作戰的部隊輕失蕪湖,使中國軍隊陸上退路斷絕,處境更加險惡。最后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這些確是南京失守的具體原因。然而,南京失守的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對守衛南京缺乏一套進退攻守的全盤計劃,僅限于臨時應付,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系列漏洞,最終導致倉惶潰退的局面。
上一篇:兩跨欄運動員服用興奮劑被罰
下一篇:臨陣變軍計·梁軍遭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