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爭死留美名
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張儉被太守翟超聘為東部督郵。督郵是郡守的輔佐之官,掌管督察糾舉所屬縣的違法之事。張儉為人正派,剛直不阿,是敢于處置不法的官員。
漢靈帝即位后,張儉就上書參奏宦官頭子中常侍侯覽種種不法之事,揭發(fā)他包庇罪犯,貪贓枉法。
張儉的奏章落到了侯覽手中,侯覽暗中把它扣押下來,又指使手下的爪牙朱并,讓他上書誣告張儉,說他和同郡的24個人結(jié)黨謀反。漢靈帝就下令逮捕張儉治罪。
張儉得到消息,就逃出京城,望門投止。也就是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存身之處。
這一天,在差役嚴(yán)密追捕之下,情況十分急迫,張儉就逃到了孔褒家。孔褒是孔子的后代,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張儉和他認(rèn)識,認(rèn)為這里更可靠,就想先到那里暫避一時。
張儉來到孔家門前,手打門環(huán)。聽到叩門聲,從里面走出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來,他就是孔褒的弟弟孔融。
孔融也像哥哥孔褒一樣,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受過家傳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懂得虛己待人。他4歲的時候,跟兄弟們一起吃梨,他就專挑小的,把大的讓給別人,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孔融讓梨”的故事。10歲時就已經(jīng)又聰明又有才學(xué)了,能當(dāng)面駁倒太中大夫。
孔融出門一看,見是一個陌生人,就有禮貌地問道:“先生找誰?”
張儉回答說:“這是孔褒的府上嗎?我和孔褒是朋友,今天前來拜訪他。”
孔融一聽是哥哥的友人,就連忙把他讓進(jìn)屋中,對他說:“家兄今日不在家,出門訪友去了。”
張儉一聽,立刻顯得有些緊張,他看孔融還是個少年,怕他擔(dān)不起事,就沒把自己被追捕的事告訴他。
但是張儉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的樣子,孔融早就看在眼里,就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張先生的事,在下已有耳聞。張先生凜然大義,彈劾侯覽。今遭誣陷,逃難在外。家兄不在家,我可以做主收留你,就請張先生屈居寒舍。”
孔融就留張儉住了下來,這個消息不知怎么傳了出去,有個勢利小人就偷偷地向官府告了密,說是孔家收留了張儉。官府中有的差人平時就仰慕張儉公正無私,痛恨侯覽為所欲為,就把官府要來捉拿張儉的消息,通報給了孔家。
孔氏兄弟得到消息后,就與張儉商量對策,決定連夜逃走。官府沒有抓到張儉,就逮捕了孔褒、孔融兄弟二人。
在大堂上,大理寺的廷尉審問道:“張儉是朝廷緝拿的罪犯,你們竟敢窩藏,現(xiàn)在逃到了哪里,從實招來。”
孔融連忙說道:“張儉是我收留的,與我哥哥無關(guān)。張儉到我家那天,哥哥出外訪友,并不在家,請大人明察。我甘愿承擔(dān)全部罪責(zé),一人做事一人擔(dān),我死而無怨。請放回我的哥哥。”
孔褒沒等弟弟把話說完,就打斷他的話說:“張儉是投奔我而來,放走他的也是我。孔融尚在年幼,況且他只在家中讀書,并不知道張儉之事。承擔(dān)罪責(zé)的完全應(yīng)該是我,與弟弟毫無關(guān)系。”
兄弟二人在公堂上互不相讓,都堅持承擔(dān)罪責(zé),經(jīng)過幾次審問,口供始終如一,弄得廷尉一時也難于定案,只好申明朝廷。皇帝認(rèn)為孔褒年長,又與張儉相識,就下令斬孔褒以定罪。
生,是人共有的欲望,為了能讓別人活下去,自己寧肯去死。這種精神正是儒家所一貫倡導(dǎo)的,孔氏兄弟爭死的壯舉,正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人都有生的欲望,但孔氏兄弟卻爭相赴死,這種為友人不懼生死的精神,體現(xiàn)了他們崇高的道德品質(zhì)。
上一篇:多一點關(guān)愛給別人
下一篇:季子守約墓前掛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