槜李之戰和夫椒之戰:地緣決定的國家爭斗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
——(唐)陳陶《隴西行》
吳國方興未艾,楚國不能與它正面對抗,只好將目光投向吳國的后方——越國,制定并實施讓越國崛起、吳國后院起火的戰略。
公元前510年,越王允常登上王位。允常雄心勃勃,借助楚國大力資助的東風,在國內整軍經武,積蓄國力,等待崛起的時機。
越國和楚國的勾結,引起了吳王闔閭的密切關注,因為吳國此時已做好了再次攻楚的準備。遠征大軍蓄勢待發,而越國的舉動卻讓吳國君臣如鯁在喉。柏舉之戰時,吳國被迫退兵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越國的騷擾,雖然此后越國求和,以吳國為宗主,但是這也不能讓吳王闔閭安心。于是吳國君臣設下一條妙計:以兄弟鄰邦的名義,相約共同出兵伐楚。吳國還派出使者威脅越國說,吳國大軍蓄勢待發,不是楚國就是越國,越若不能按吳要求去做,吳國就只能認為越存心助楚,與吳為敵,希望越國三思。
雄心勃勃的允常豈是俯首聽命之輩?
再加上文種、范蠡等來自楚國的士大夫一直夸耀楚國的強大,不可以丟掉這個后援,越必須堅決助楚。從地緣戰略上來說,如果吳國戰敗,遠在荊地的楚國無暇東顧,那么越國就可以趁機侵吞吳國領土,擴大勢力;若助吳抗楚,楚國一滅,吳國失去牽制,肯定會掉轉頭攻打越國。
越王允常沒有得選擇,只能繼續堅守楚越同盟。他婉言答復吳國使者,限于國內種種情況,暫難出兵,如若吳國固執己見,一定要就此對越國用兵的話,那將是“吳不信前日之盟,棄貢賜之國而滅其交親”。
根據當時星象學的測定,天上的歲星恰好與地下的吳、越兩國相呼應,這種歲星與國家呼應的現象表明,兩國都可受到天命的保佑,但是二國中如有誰先動兵,就會反受其害。所以,吳王闔閭在得到越王允常的委婉答復后,對是否用兵伐越有點兒猶豫。這時大軍事家孫武分析說:“明群賢將,所以動而勝,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心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孫武的觀點,最終堅定了吳王伐越的決心。
于是闔閭以伍子胥、孫武為將,移師南下,征討越國,是為第一次槜李之戰。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勢不可當,越軍當然不是對手。吳軍輕松大獲全勝,并在越國土地上燒殺擄掠,獲得大量的輜重補給。
然而,吳軍的暴行也徹底激怒了越國人。此次槜李一戰,揭開了吳越之間長達三十七年生死廝殺的大幕,很快越國的報復就來了。
槜李之戰失敗,越王允常憂憤而死,子勾踐繼位,很快開展了對吳國的反攻,是為第二次槜李之戰。
此時吳軍主力都在孫武指揮下攻擊擄掠楚國,吳王闔閭只率領部分士卒迎戰。吳越大軍對峙,越軍派遣敢死隊挑戰,三次沖向吳陣,全部失敗。最后越王讓犯死罪的囚徒走到吳軍陣前,舉劍自盡。吳軍只顧觀看這種奇怪的現象而放松防備,越軍趁勢攻擊,在姑蘇(今江蘇蘇州)大敗吳軍。
戰斗中,越國大夫董姑浮攻擊吳王闔閭,斬落吳王闔閭腳拇指。
回到吳都后,吳王闔閭很快因傷口感染病死,臨死前吳王闔閭命立太子夫差為吳王,對夫差說:“你能忘記勾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
吳越之間的仇恨是不可以消除了,只有一個國家滅亡才能解開。
夫差登位后,勵精圖治,每天讓侍從在府邸中大聲地喊:“夫差,你忘了自己父親的仇恨嗎?”夫差就恭敬地回答:“不敢忘。”然后繼續投入工作中。
消息傳到越國,越王勾踐非常害怕,不顧范蠡、文種的勸阻,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吳王夫差得知消息,盡出吳國精兵迎戰。
雙方于夫椒大戰。此時吳軍數量多而精銳,越軍又驕傲輕敵,所以越軍戰敗,損失慘重,僅剩5000余人,被圍困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
越王勾踐無計可施,采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請其勸吳王夫差準許越國附屬于吳。
伍子胥進言說:“天以越賜吳,勿許也。”然而太宰伯嚭(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子)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勸吳王說:“越已服為臣,若赦之,此國之利也。”吳王夫差想要的是報父仇和爭霸,現在擊敗越國,父仇已經報了,而越國服軟,則能體現自己霸主的權威,于是答應了越國的請求。
公元前493年,吳越達成和議:越國成為吳國的附屬國;越國每年向吳國進貢寶器、美女、糧帛若干;越王勾踐入吳國都城為奴三年;越國派兵跟隨吳國對楚國作戰;太宰伯嚭為越國相三年……
吳越毗鄰,地緣政治決定了兩國是天然的對手。夫椒之戰,吳王夫差雖然獲勝,但許越議和,沒有乘勝一舉滅越,為以后越國的發展及繼而攻滅吳國埋下了隱患。
上一篇:楚靈王之死-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武王揮鞭-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